好的师生关系是互为知己,互相照见

作者: 本心88888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11:30 被阅读4次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

    上面讲的是《水仙操》的典故。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

    成连见伯牙不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告诉他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让人神情致志),于是带伯牙去东海的蓬莱山。

    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说,我去迎接我的老师,自己乘船而去,很久都没回来。

    伯牙独自待在山上心情悲伤,伸长脖颈四下寻望,“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潮水澎湃的声音,山林幽静深远,群鸟悲号,怆然长叹:‘老师已经教会我情致专一了!'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成为不朽名曲。

    学习的关键在于收敛精神,致心专一,此为“用心”。情绪参入其中的学习必定比单单有理智的学习效果超出很多。热爱是一种极大地推动力量,热爱做的事情从来不需要坚持,即便天资不够聪慧,发自真心的喜爱也可以弥补后天的不足。

    好的老师不仅有科学合理的传授方法,更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伯牙心里有东西表达不出来,情感通道堵塞所致,成连帮助伯牙打开了情感的链接通道,动之以真情,才能使伯牙顿开茅塞,得悟琴之妙趣。

    02

    十年前本心四处求道,一心追求人生大道的妙谛精髓,先后遇到两位老师:果惺和白民。

    果惺是一个寺庙的住持,仙风道骨,行走时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静默时眼光空无一物,像一个跳出尘世的冷眼旁观者;轻微灵动的心洁净的如一面明镜,时刻映射周围的动静转换。

    传递物品时对自己的行动有着精细的认知,一支笔他捏在哪里,能保证不碰到我的手;吃饭时用心选择、品尝食物,同时对在座其他人的行为洞若观火。

    果惺内心柔软,训诫弟子时觉察对方确实起了悔过之心立即闭嘴不言;耳闻别人的苦难,脸上掩饰不住一股凄恻的神情,柔软的心灵却有着至死不渝的追求——无数的艰难坎坷没能阻挡他求道的决心。

    果惺送给我一本书、推荐过一个人,书的名字叫《静止的流水》作者是泰国尊者阿姜查,一个人叫克里希那穆提,被无数人视为伟大的精神导师。

    精彩的作品数不胜数,伟大的灵魂也有成千上万,唯独果惺入了本心的眼,他学问不高,天赋异禀,几乎没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对佛教义理却体会地如此深入。

    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对我谆谆教诲,告诉我心内求法,只是在我面对诸多纷杂的选择的时候很当机的指了一个方向。

    果惺引我进入内观之门,让我渐渐意识到向外求的道路看上去充满诱惑和吸引实际上行不通。

    白民则是我漫长试错实践过程中的陪伴者、倾听者。他个性羞怯内敛,社交中及其被动,有些自卑有些怯懦,唯独对“空性”、“开悟”类似的事情有着明确而又独到的见解。

    白民让我常常怀疑前世的真实性,不然为何对于很少读佛经的他对佛理有一种不学而知的悟性?

    白民看上去平淡无奇,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从不评判什么,他能做到没有分别心的倾听,无论多么复杂繁琐的负面情绪到了他那里总是能得到合理化的解释,让你觉得是啊,这件事是我做的不对,我很生气,很受伤,可是那又如何呢?只能无条件接受现在的心情。

    03

    知识渊博的人总是天外有天,能把自己的心绪空到这个程度的人,着实属于罕见。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充满了精彩的辩证,没做好学习的准备,再高妙的老师教你也看不到他的高山仰止;没有明白的老师,总也跳不出思维的限制,就像在地面上盲目爬行的蚂蚁,少了对问题全方位的检视。

    伯牙和于成连,一个正在“”一个恰会“启、发”,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侵入到了心灵深处,他们互相照见、互为知己、互相成就,造就一段永恒的师生关系的佳话。

    普罗大众眼中的荒谬不可怕,万千观众当中哪怕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行家,他的呼应和认可会让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就充满灿烂辉煌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的师生关系是互为知己,互相照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yr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