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为了专升本,每逢周末都去夜大上课。教室的西南角固定坐着一位同学。满满的书包,厚重的笔记本。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我是第二个,我俩经常聊天,可以说是很熟了。有时工作忙不得不“旷课”,我就会发一条消息给他“下课后把笔记发来给我抄抄”。
他的笔记十分工整,不仅图例画得标准,而且重点内容标记得非常清晰,堪比我们单位里的PID图纸,我想这和他琳琅满目的课桌面脱不了关系,一把直尺、一个量角器以及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的笔,真的是物尽其用了。
当年这兄弟25岁,比当时的我小两岁,但看起来真的不像。他戴着一副细框金丝边眼镜,经常穿着工作服就来上课了。左手手腕上戴着一支金表,表带故意松了两个扣,时常能看到他快速转动手腕,等手表复位后立即抬手撸头发的动作。我至今不知此举为何意,只能感叹可怜了那几根屡屡扑空的手指,兄弟和很多校长一样,头皮与蓝天白云之间,是饱经风霜后的凄凉,这对一位正直青春的小伙来说,真是一件憾事。然而他虽然绝顶,但也的确够聪明,老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讲解,他一听就懂,那些占据整块黑板的工艺流程图,他看一眼便能全部画下来,简直就是台复印机。
在聊天中我对他的了解有了个大概,他运气很好,不仅是上石化在工业学校招得最后一批学生,而且一毕业就被分配进了厂里最清闲的部门,身边的老师傅一天两壶茶,他不爱喝茶,于是就点外卖,上午“七分甜”,下午“一点点”。经常因为中午睡得太饱,导致晚上睡不着觉。20岁时父母全款给他在新城区买了套商品房,家里拆迁分了3套房。
他21岁便已和父母分开居住,个人生活虽自由但一点也不混乱。早起先去小区门口的面馆吃辣肉面,再花10分钟骑小电驴去单位澡堂洗澡,然后再步行5分钟去厂区,下班就直奔离小区50米的网咖玩通宵,次日早上再去面馆,周而复始。从认识他开始的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我曾邀请他和我一块去ktv,他爽快地答应了,只是我没想到,他安静地像到了图书馆,除了吃水果外不唱一首歌、不喝一口酒、不抽一根烟。
他不社交,不运动,且活动范围很小,除了小区门口的商业街和单位外很少出门。他用业余生活考了很多证书,会计证、安全员证、消防证、cad证……
然而这些智慧的结晶似乎都与他本人无关,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实际变化,他每天还是吃辣肉面、骑小电驴上班、去网咖通宵。
前段时间受邀请参加了他的婚礼,站台上司仪问他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红着脸笑着说:平平静静,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烦恼,天然恬淡。
像他这样的的都市闲民,让我这位都市贫民好生羡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