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有人说是乞巧节,也有人说“拜老婆嬷节”,或者说是“注生娘嬷诞辰节”。当然现在更多的人肯定的说它是中国的情人节。所以如今过七夕,那可是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其过节的意义在于年轻人的肆意玩乐和尽情狂欢,不一而足。
在闽南地区,有关七夕节的由来,传说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话说当年玉皇大帝因为七仙女下凡间与董永牵手成婚,而大发雷霆,命令王母娘娘用簪子撩划银河为界,将这对恩爱夫妻硬生生的隔离开来,后来虽然开恩允许他俩每隔七天可相会一次,并指派喜鹊把此信息传达,可没想到喜鹊竟然把七天相会的信息,误报为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有一次相会面的机会。所以时至今日,在家乡海岛上尚保留着“客鸟(喜鹊)报毋着枝”的谚语。
虽然喜鹊报错了喜讯,让消息误传了,但所传达出去的内容,代表的毕竟是玉皇大帝的金口玉言,无法更改。怎办呢? 只能将错就错呗。于是玉帝责罚犯了大错的喜鹊鸟,每年七夕节的夜晚,在银河两岸为牛郎织女搭造鹊桥,为他们年仅一次的“鹊桥相会”铺桥造路。
记得年轻时学校放了暑假,七夕节前后正是家乡渔讯期,同伴们邀约前往南门湾沙滩上参加“搬网(拉山网)。等潮汐待鱼讯的歇息时间,孩子们以洁白的沙滩为席,纷纷围坐在老辈渔工身边,聆听老人们绘声绘色“讲古”(讲故事)。在家乡美丽的南门湾,每到七夕节的下半夜,合着海浪轻柔抚打沙滩的节拍,当你躺在大自然的“珍珠床铺”,仰望苍穹,静谧的星空里,银河上繁星如喜鹊簇拥,在河畔两侧,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那就是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和织女星。它们一闪一烁,慢慢地慢慢的靠近,相映成辉。
海岛上不知从何时起,有一首哀怨忧伤的《牛郎织女星》民谣,它们年年传唱:
牛郎织女星 相会二三更
苦情诉未了 鼓拍又三更
每到七夕这一天,东山岛上的人们,家里有未成年的孩子,便每年有拜拜“床公婆”(老婆嬷)的习俗操执,以祈愿孩童聪明伶俐、好养好饲(健康成长)。待到孩子满十六周岁,当年七夕节这一天,家长们再郑重其事的准备各样式供品,如韭菜、石榴花果、红糖汤圆、碗糕粿、“小管鱼”、猪肠子、竹篾桶箍、红丝线、胭脂香粉等等,这些供品每式每样都极富美好的寓意。虔诚地将它们摆放在“暝床”上,为注生娘嬷诞辰庆生,答谢注生娘嬷的“祐护”祭祀,为孩子举办“牵出花园”仪式,此视同为自家的孩子们举办成人礼的意思。
“家有子女初长成”,七夕节这一天,有家里长辈们对孩子满满的寄托和期冀,也有孩子们憧憬着对自己长大成人的期许,使得这古老的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当然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类似的习俗终将逐步简化并渐行渐远。
在我们海岛,平常对于某个人做事不规范,或者其行为的不成熟,人们往往给他冠于“这个人恐怕还没牵出花园吧”的调侃语言。说明男孩女孩一旦经历“七夕牵出花园”仪式,便算完成了“囝仔”到“大人”的蜕变,代表着正式步入成人的行列,从今往后那就是一个有责任会担当的大人了。
七夕夜晚,当月半弯开始勾掛上屋脊时分,“厝边头尾”的孩童们便聚集在大街小巷,追逐谑戏,共同吟唱口口相传的童谣,“灯卯,桃花,美貌,胭脂,香粉,咦罗嗦……”;“天顶一粒星,牛母牵牛婴;牛婴牵去卖,卖做钱,钱氽米……
长大后仍然浑浑噩噩,读宋朝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不求甚解。
如今过七夕节,人们也许忘却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哀怨情愫和美丽传说,更多关注的是凡间世事的纷扰。每年七夕节当天,天空都会飘撒些许的雨花,老辈人都说,那是牛郎织女这对情侣相会时落下的眼泪。
七夕,散落了多少难以忘怀的往事。今年的七夕节,跟往年一样,雨倒是在前几天如期而至,似乎下得早了些,难不成牛郎织女提前相会了?而在这洋溢着温馨而浪漫的节日里,有一个祝愿,那就是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018年七夕节再改稿
祭祀“注生娘嬷”、“牵出花园”敬祀
童谣吟唱“天顶一粒星,牛母牵牛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