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的闹铃还没响,朦胧中已听到室友洗漱的声音。揉揉惺忪的睡眼,一骨碌坐了起来。接着下床,开始洗漱、换衣服。一切收拾妥当,便和室友一起去往图书馆。
最近都是晴天加高温,而且日出很早,等走到图书馆的时候,汗已浸湿衣服。赶紧找好位置坐下,享受图书馆中央空调的“宠爱”。
午后的图书馆前一个小时,整个人精神抖擞,复习效率也很高。可是一般一个小时之后,就有些倦怠了。于是从厚厚的书本中抬起头来,看看对面和旁边有着相同感受的室友。彼此叹一口气,又接着复习。实在坐不下去的时候,就去馆外接个水或者走到旁边的书架,直接站在那里复习。
第一周(17周)要考英语听力、教育学和外国文学史。听力也还好,没有什么复习压力,毕竟这玩意儿不是三两天就能突击提高的;教育学是开卷,也没有多大负担(但后来考试的时候发现其实我错了);最让人头疼的就要数这外国文学史了。
一个学期32个学时,课本内容却是多到不想再去看一眼。老师上课也在赶时间,总是挑几个她觉得比较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讲一下,也没有多少逻辑性。可以这样说,百分之八十还是靠自学。而且文学这东西,还真得多读书才能有自己的理解。
时光匆匆,一下子就来到了期末。老师也只是说:“我讲过的和你们讲过的都是重点,考试时间呢,最迟下周五。你们商量一下看什么时间比较好。”我们:……
幸好我平时做了笔记,然后室友从学姐那里获得了一些复习重点资料提纲。于是乎,痛苦的复习之路就此开启。
16周周四下午没有课,午睡起来,我一个人去了教室。先看了看那些可能会考到的章节和内容,接着列出了复习安排――每天两到三个大的知识点,在复习那天就能看完。最后,就是记忆了。这可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毕竟我的记忆力真的不怎么好,而且人类的遗忘曲线就明摆在那里。我只是硬着头皮去背那些东西。
当然,我没有靠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幸好我对文学感兴趣,不然我觉得那真的是太痛苦了。
相较于室友,我的复习战线拉得比较长,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当然这期间我还要复习其它科目。我想每天记一点,总比一下子记那么多好。而且我对于学习,从来都是秉持“每天学一点,每天都要学”的态度。
从16周的周六开始,我就又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复习生活。不过其实我也没有一味地在看书复习。复习一个半小时左右,我就会刷一会手机,或者看一会课外书。中午吃个饭,回寝室睡一会,下午三点到图书馆继续复习。
吃完晚饭,复习一小时然后去跑步,跑完步回来,乐意了就记一两个小的知识点;不乐意了则背着书包回寝室。这样一来,一天时间倒也过得很快,而且也过得比我单单上课充实得多。
更值得欣慰的是,每天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早上给自己定的目标。跑步的时候,有时也会“强迫”自己再回忆一下今天的重难点。
心理越满足,复习效率也会变高,因此就会更满足,以此类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也有不快的时候。有时候真的复习不进去了,看到那些人文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什么的,就开始有些烦。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合上书,听会音乐或者趴一会。大概五分钟之后,就会好很多。
不过我最大的敌人还是瞌睡,基本上早上10点30以后我就有点困了,下午四点半以后我也会困。我都真的服了我自己,可是没办法,困就在那里,你在,它就在。
于是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和它对抗――泡茶水、听音乐、站到书架旁边复习、去一楼朗诵大厅背书……基本上都做了,可还是会有一丝瞌睡。
从17周开始,武汉的气温只升不降,每天早上起来都能看到高温预警。不过幸福的是,每天图书馆的中央空调为复习备考的学子送来清凉。无奈晚上跑步的时候,衣服总是全被汗水浸透,回到寝室洗个温水澡,别提有多舒服了。
回想起我去年夏季的考试周,被中国古代文学史差点折磨而死,同时还要备考大学英语四级。不过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么热,考试科目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但是自己最后的复习效果和成绩却也不如现在好。
17周周三8:20-9:00,考完英语听力,接着去图书馆复习;10:00-11:50,上完了最后一节古代汉语。周四10:15-11:50,考完了教育学,感觉特别糟,可是也只能在心里一直给自己打气,别影响了接下来的考试。
很快就到周五下午了,又是一个高温天气。14:40左右来到考试的隔壁教室,伴随着风扇的热风继续巩固知识点。很快到15:20,一看笔记,糟了,还没看完呢。可是能怎么办,还是有些紧张地进了考场。
试卷拿到手里,总体来说,基本上都是复习过的。可是写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些忘记了。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写。不一会,我似乎已汗流浃背,毕竟教室里面没有空调,只有离我十万八千里的风扇。
终归,渐入佳境,我每写到下一题的一半时,就想起来了上一题的答案。我心中欣喜,不禁加快了书写速度,生怕再慢一点就又想不起来了。
一个半小时,写完了整张卷子,接着便是仔细检查。我知道,我要留下来帮老师整理卷子,于是也不急着走。就在那里坐着,该完善的地方又完善了一下。大概还有10分钟的时候,交了试卷,开始在那整理。
最后,教室只剩老师和我。老师问我答的怎么样,我说还行,只要认真复习了基本都能答上。我终于如此自信的说了一次,当然一如既往地谦虚。出了教室,去了趟卫生间出来,发现室友都在楼道等我呢。心情更好了,边说边去买水果了。
考完外国文学史的我,算是轻松了一大截。接下来就是复习18周周四早上的语言学概论了,当然还有我写到一半的语言学概论的论文,外加我还没有动笔的学年论文。
第二天早上,难得睡了个懒觉。但我还是寝室起床最早的人。收拾妥当去了图书馆,准备在今明两天写完我的语言学概论的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学年论文之前的选题被老师否定了,后来忙着复习,加之老师没有催着交,于是一拖再拖。今天主要就是确定选题、构思框架。
周六周日就在两篇论文中既煎熬又快速地过去了。还有三天的时间用来复习语言学概论。不得不说,比起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可难多了。厚厚的一本书基本全是重点,关键知识点都比较零碎。越复习越觉得自己可能会挂科,不禁发出如此感叹:这是我上大学以来越复习越绝望的一门课。
无奈还是进了考场,看到试题的那一刻,内心是崩溃的,怎么和老师之前说的题型内容大概完全不一样啊?随便瞥了一眼周围的同学,发现大家的反应差不多。
硬着头皮答完试卷,整个人似乎有些瘫软。先去食堂买了午饭,然后回到寝室,丢下书包,打开手机。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把此刻过了再说,反正已经考完了。
吃完饭,四个人开始吐槽今天的试题。差不多以后,各自上床睡午觉。奢侈地睡了一个多小时,起床简单收拾一下去了图书馆。接着复习19周的三门校考科目。
第二天下午三点左右去找老师指导学年论文的初稿,却不料迎来当头一棒。老师说我的论文需要大改。周一就要交定稿了,而我还要复习,该怎么办?而且改论文可比写论文难受多了。
但是,我有别的选择吗?没有。那好,硬着头皮改呗。当然还不能落下复习。
周日晚上上床之前,改好了学年论文。明天早上再检查一遍就可以打印出来交给老师了。其实好像没必要那么拼,具有严重拖延症的室友看着学年论文的学分,“我随便写写算了吧,一个学分而已,真的不想那么痛苦了。”
虽然类似的想法曾经在我脑海里闪过,但是我还是把它扼杀了。就像和男朋友说的一样“既然做了,我就想把它做好。至少也要对得起自己吧。”
后来学年论文的成绩出来,看到的那一刻觉得还OK,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努力了。虽然我知道不能以成绩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但是当要求很高的老师能给我90分的时候,说明我的修改还是值得的。
19周在期盼和煎熬中到来。周一、周二的考试都被安排在下午2:30-4:30,恰好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而且考试的教室只有年久失修的风扇。最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我附近的那个风扇还是坏的。我又流着汗做完了两套试卷。
周二下午考完古代汉语,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回到寝室埋头继续狂刷毛中特的题库。刷题刷得看到那些题目就觉得有点儿恶心。八点钟和室友去操场跑步,又是大汗淋漓。
真好,明天早上考完就解放了,兵荒马乱的考试周终于要过去了。后天就可以回家见到爸妈了,越来越难以按捺激动的心情。一夜好梦。
又是艳阳高照的天。早上8:00收拾完毕出门吃早点然后进考场。因为电脑的问题,我们在考场焦躁地等了10分钟才开始考试。不到40分钟的时间,完成了毛中特总成绩占比40%的机考。
出了考场,却没有意想之中的轻松。打着我的遮阳伞,一个人去往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找暑假要用的科研项目资料。
临近暑假,加之才九点过一点,图书馆的人并不是很多。查完资料回到寝室和室友说起刚刚机考提交试卷的事情,没有弹出“提交成功”的提示。
室友说她有弹出,我也记得以前的三次机考都有弹出,唯独这次我没有。于是心里开始有些担心,但是也无济于事了。只能等成绩出来,就知道是有惊无险还是确有其事了。后来成绩证明,我的人品还是很好的。
零零碎碎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长达15天的考试周里完成了7门考试、一篇半论文而已――普通忙碌的大学考试周。现在写出来的时候感觉挺轻松的,殊不知当时有多努力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点辛苦。所幸,结果还算配得上自己前前后后所做的所有努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无形的东西更是千金不换。
我的努力使自己问心无愧,使花着爸妈给的生活费的自己会少一点愧疚……当然也是朝着下学期要拿到奖学金和以后考研的目标前行。
另外,至少我是正直的。我是通过自己的正当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而不是像有些人利用卑鄙龌龊的、造人诟病的手段。这一点上,我自己给自己打满分。
我的大学考试周,过得不轻松甚至有些煎熬,在复习和考试之间还参杂着许多琐碎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开心的时候,还是要感谢那个一直默默坚持努力的自己。
我只想说:很多难熬的时刻,你以为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但是咬紧牙关、再努把力就熬过去了。日后想起那段时光都会觉得意义非凡。“那些杀不死你的,都将使你强大。”共勉!
我是热爱文字的楊小汪,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