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的《第七天》也有几天了,心里一直有种说不出的堵塞感。今晚由于电视机出了点小毛病,我早早上床休息,怎奈半夜醒来就辗转难眠,夜深人静之时,思想确是最活跃的了。
余华的小说一直如此,文字简朴,内容现实苍凉,结局总是悲得让人不留想象的空间。《第七天》也如此,不出例外。虽然他采用了魔幻的手法,以一个人死去后的七天的所见所闻穿插着回忆,将故事的情节展现,但他的文笔还是延用他一惯的风格,朴实无华。
故事很凄凉。而刚好我刚刚看完蔡礼旭的《演讲实录全集》以倡导完行善、尽孝为主,里面大篇幅讲着行善、尽孝会好人好报,可这篇小说给我展现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样情形。杨飞对待感情忠坚不二、对待养父也是感人至深,为父亲治病和寻找父亲,他卖掉唯一的房子、辞掉工作、出让店子,他真算个孝子。然而他却惨死,并死无葬身之地。杨飞的养父,文中所说的“因为我的幸福,他拒绝了自己所有幸福的可能”,因为一个火车上掉下来的孩子,他耽误了自己一辈子,可他后来也重病一人死在了外面,连衣服都被乞丐换走了。吴月珍,善良的女人,对杨飞视如己出,见河中弃婴尸体而讨要说法,却在去美国的前夕被车撞,死后因“天坑”事件被人用假骨灰替代,而她也因此死无葬身之地。在这里面好人都没有得到好报。或许蔡礼旭的理论相当于理想,而余华的小说大部分都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当然现实也会有实现理想的。
故事的主线其实就是杨飞寻找养父过程。里面穿插了很多社会上一闪而过的热点,比方说某贪官被抓情妇自杀、某警局被人拿刀砍杀多人、商场被烧,饭店厨房爆炸、医院将死婴尸体当医疗垃圾处理、因为苹果手机跳楼、黑市买肾等等曾经热点的新闻故事。从生前新闻所了解到的和后面杨飞死后见到亡者灵魂真实了解到的往往是有区别的,呈现给人的往往是残酷而悲凉的,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虚伪和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也是有人说“也只有余华才能让此书出版”的原因。因为太现实,现实到沉重,现实到消耗社会正能量。但是有良知的人总是会去看到里面的温情,辨别善恶,思考生活,我想这也是出版的原因吧。
曾经余华说他代表着中*国当代的现实,他反映着中*国当代的现实,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他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