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和到目前一些国家依然无休无止的病例,让大家对疫苗都特别关注,很多人都将对疫情的控制都寄希望于疫苗之上。
昨天和一个做了十多年家庭教育的朋友聊天,谈到家庭教育“叫好不叫座”这一令人扼腕的事实。
我之前接触很多做家庭教育的朋友,也是同样的感觉。
为什么呢?
家庭教育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但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一般是指亲子关系、亲子教育。
以往他们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哪怕是公益的活动,来参加的人也很少。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家庭有问题,也对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很满足。就是看到一些这方面的悲剧,也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抱着顺其自然的想法,但却忽略了顺其自然背后的东西。
现在一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或者说向家庭教育老师求教的都是孩子学习出了严重问题,或者和家长产生严重冲突以后。
这让我想起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就是平时不重视身体健康,等身体出问题了才开始求医问药。
中国医学现在分两派,中医派和西医派。
中医有个说法叫“治未病”。
网查得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重在防,防未病与治未病殊词同旨。”(《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西医则有“疫苗”一说。
360百科是这样说的:“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很多相信中医的人会重视身体的保养,关注日常饮食起居,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而很多信任西医的则会去打疫苗,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次新冠病毒让更多的人关注健康,关注疫苗。相信很多人都在盼望著疫苗早日出来,第一时间去注射疫苗以预防新冠病毒。
现在很多人去个别医院,哪怕是丁点小病医生会让做各种检查,开的药恨不得可以当饭吃。
我曾经亲身体验过一次。
孩子出生不久,因为新生儿黄疸,太太不放心,非要去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一看,从黄疸的现象讲起,一直讲到可能危害生命。
结果太太听了,不相信我说的,一定让孩子按医生的要求住院。
结果花钱不说,还让孩子受罪。
出院那天,我差点就在医院发飙。
因为患儿多,护士用一辆推车,上下两层躺了4个孩子,奶瓶就放在孩子的脑袋旁边,能不能喝到奶,那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
一个朋友,原来说不让孩子补习的,但后来还是送孩子去参加补习班了。
我问他是怎么改变原来想法的,他说是路过孩子学校附近的一个培训机构,出于好奇多看了几眼,就被机构老师邀请进去坐了一会。
当机构老师问了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后,就说孩子的几个成绩好的同学都在这里补习,如果他的孩子不补习的话,学习差距就会越拉越大。结合深圳中考的难度,机构老师说孩子不要说考大学,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听机构老师这么讲,他妥协了,于是在这里给孩子报了补习班。
接触过的那一些做真正家庭教育研究的朋友们似乎都说不出那个医生和那个培训机构老师那样的话。
但是怎么样告诉大家家庭教育是一个很重要而又被很多家长忽略的问题呢?
有个别从事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用拉人头的方式吸引大家参加公司的课程受到非议,我觉得如果家长被忽悠参加活动真的对家庭教育重视了倒不见得是坏事。
因为家长虽然花了一些钱,但能让平安孩子度过青春期还是值得的。
但多数人还是不认可他们的营销方式。
我想起鲁迅的一篇文章《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我并不苟同鲁迅的观点,因为人的一生漫长,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在喜庆的场合直接说死,确实是找抽。
就像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如果对别人说如果不买保险就会如何如何,估计也会被人骂。
想起前几天和协和医院的朋友吃饭的场景。
一个新认识的人举起酒杯给协和医院的那个朋友敬酒,说以后有事就找您了。
朋友马上打断他说:“我不希望你有事找我!有空过来一起聚个餐,喝个酒没问题,我在协和还是能说上点话的。”
他很有智慧,既让大家感到舒服,又让大家感到放心。
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就是想告诉家长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借鉴疫苗一说,家长们是不是更能接受一点?
如果家长平时能关注这个问题那就再好不过了,就像是“治未病”。如果家长能参加家庭教育的培训,除了掌握一些知识,养成一些好习惯,还可以通过剖析一些不良家庭教育的案例,是不是等于打了疫苗?这样就可以早早避开那一些坑。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也是有内在逻辑的,也是一门学问。
虽然不能要求家长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一定要重视,因为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家长平时多留意一下,了解一下,哪怕是浅尝即止也好过不了解。
所以文末我再弱弱地问一下,家长朋友,这种疫苗打过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