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节选的是《老人与海》临近结尾的部分,即桑地亚哥和鲨鱼搏杀的情景,约占全书内容的六分之一。节选部分的情节相对简单,主要是老人与鲨鱼的搏斗以及老人的内心独白。研读课文,桑地亚哥身上所闪现的“硬汉子”光芒,超越了肤色和国别,甚至时空,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桑地亚哥身上体现出的坚毅、勇敢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也是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小说的能力,但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还存在欠缺。因此,在《红楼梦》与《祝福》的学习基础上,针对外国小说《老人与海》,继续把握住小说三要素展开教学,体会中外小说的差异。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深入文本,体会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学习重点语段含义及感情色彩。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老人与海》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运用反衬、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段刻画人物。
【审美鉴赏与创造 】
赏析人物内心独白,明确人物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味,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赏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我们嬉闹于欢乐的童年,当我们高歌在懵懂的少年,生命的长河已经注定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浪花的美丽,还有浪花下的凶险,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词语“挫折”!既聋又哑的海伦,耳聋的贝多芬,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然而,海伦成功了,贝多芬也成功了,史铁生也成功了,挫折造就出的却是生命的最强音。是什么使他们脆弱的躯体如此强悍?是什么使他们敲响生命的强音?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认识另一位与挫折顽强抗争的“硬汉”桑地亚哥。
背景解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①背景一: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电报式风格;冰山原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名字之一。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20世纪末回到美国,写了不小以拳击家、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子”性格。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丰碑。他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②背景二:“硬汉”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这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桑迪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
夯实基础
(1)堤坡(dī) (2)下颚(è)
(3)脊鳍(qí) (4)吞噬(shì)
(5)海鳐(yáo) (6)舵柄(duò)
(7)攥住(zuàn) (8)嗜杀(shì)
(9)黏液(nián) (10)攮进去(nǎnɡ)
(11)脊髓(suǐ) (12)蹂躏(róu)(lìn)
(13)戳穿(chuō) (14)捶击(chuí)
(15)祷告(dǎo) (16)榫头(sǔn)
(17)桅杆(wéi)
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浏览全文,概括全文中心事件。
点拨: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了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五、合作探究
(一)梳理情节
学生找出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段落,进行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鲭鲨
铲鼻鲨
犁头鲨
铲鼻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
老人作战工具
鱼叉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结局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二)分析人物
请学生结合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节,来分析桑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坚强、勇敢、无畏地面对困难的“硬汉子”的形象。桑地亚哥是那种坚强刚毅、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的老人,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他都不失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的“硬汉子”的形象。
(三)赏析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老人与海》中有很多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它们是为塑造桑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同时,自然环境描写对渲染故事气氛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很重要。
以第一段为例,让学生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语句:头上有高高的积云,还有很多的卷云。
特点:用云块的聚散预示气候的变化。
作用:暗示着桑地亚哥的处境将变得很严峻。
语句:所以老头儿知道还要刮一整夜的小风。
特点:说明老人航海经验十分丰富。
作用:为下文老人遭遇鲨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硬汉精神”一次次击败鲨鱼的侵犯做了铺垫。
六、讨论点拨
(一)艺术技巧赏析。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突出采用了反衬法和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1.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与鲨鱼接二连三进行搏斗的?
教师补充:年老体衰,精疲力尽,头昏眼花,双手受伤,缺乏食物,武器不足,孤立无援。
2.小说为什么要用大篇幅描绘鲨鱼的凶残?
预设:通过对比表现出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
补充:反衬,即借助对立面之强来烘托主体性格之强。极力描写鲨鱼的勇猛、凶狠,从而烘托出老人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3.每一次搏斗后,都会写到老人的心理独白,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无数次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老人的内心,从彷徨走向坚定,他有过后悔,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收获精神食粮。
(二)象征意义提示。
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学生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明确补充: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情节简单。题目是《老人与海》,表面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子”的代表,大海则是人生舞台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悲剧命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象征手法:
马林鱼——人生理想
老 人——硬汉精神
大 海——人生舞台
鲨 鱼——悲剧命运
延伸探讨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从老人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一句话总结:学习老人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做生活中的强者。
八、课文小结
节选部分描绘了老人返航途中与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小说通过描写这种惨烈悲壮的搏斗场景,通过描写老人充满自信的独白,将桑地亚哥勇敢拼搏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位永不屈服的硬汉形象。生活中,能压倒一切的不算是强者,不被一切所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我们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以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九、作业布置
课后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全文, 就“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41774/940073b05dfbfd24.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