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义: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掌握了这一根本,就可以凭此来了解万物的属性。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回头再坚守这一根本,就会终生没有危险。闭塞贪欲之门穴,终生不会遭受辛苦。放纵奢望,碌碌多为以求过多的外物,终生不得安宁。能洞察细微才能叫做明智,能保持柔弱才算得上刚强。想要得到一个结果,需要追究到它的根源,这样才不会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个人感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晚饭后于友人处闲谈,朋友见我平时喜欢看书,拿出一本自己正在读的书与我分享,我随手翻了翻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看了两章后大致对全书的基本主题已有了一个了解。
现代很多成功学的书,变来变去多数都是围绕着几个词语:信念、目标、学习、实践、整合、坚持、相信。
不同的是,把这些主题如何拆分解析,用什么样的案例去诠释清楚,给出一些自己的心得、见解以及方法。
其实,这些道理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也好,师长也好都反复的跟我们讲过,纵观世上什么样的成功能够脱离掉这些呢?这些就是成功的根源。但凡你看着一个人按照这些标准去做事,你都可以预见他的未来。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通俗的说就是你懂得一个原理之后,就知道按照这个原理行动产生的结果。这世间没有什么平白无故的得失,万事都会有他的根源,这是世上所有人都知道的。
而这一节最有意思的是后面的这句:“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简直是直击人心,被大众同问。
是啊!人类的竞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已经演变成从出生就开始了,但是有些人赢在了起点,却输在了中途,倒在了终点。什么原因呢?源于知道但却不能做到。
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曾国藩在年轻尚未发迹的时候因为一时的冲动花了一百两银子买下了一套《二十三史》,因为买这套书,他花光从别人手里借来的盘缠,差点连家都回不了。但是这个败家的剁手党回到家中,并没有受到责骂,其父反而安慰和鼓励他一定要好好将书读透,切莫辜负了这套书。而后数十年,曾国藩都不曾间断过阅读这套书。
这一百两银子现在说起来很多人都会没有概念。在那个年代,是他们一个拥有一百多亩地的农户家庭不吃不喝十年才能攒下来的,相对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花费,在那个时候买套房子也就差不多用这么多钱。用买套房子的钱去买了一套书,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吧!换了是现在有人这么干,一定会被狠揍一顿。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尤其在那个社会等级区分严格的时代,读书是很多人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机会,可是却有太多的人因为无法坚持最终放弃。而一些有钱家庭的人,也因为吃不了那个苦,宁愿用钱去捐官也无法好好的通过正常的科考之路出仕。可曾国藩家通过祖孙三代的努力,有人拼死拼活的累着赚钱,有人日夜苦读的学习考试,最终硬生生的培养出了曾国藩父子两代的读书人,并且出了曾国藩这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道。我们知道多少道理都没有用,关键是我们最后要能按照所知的道理去行动,这样才不会荒废那些道理,荒废自己的人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最高统治神宙斯十分恼火,为了抵消火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宙斯决定要让灾难也降临人间。
宙斯让火神用黏土制造出大地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让众神赐予潘多拉许多礼物,美丽、聪明、好奇心……但其中一件最危险的礼物是一个漂亮的魔盒。一旦这个魔盒被开启,各种精通混沌法力的邪灵将从里面跑出来危害世界。
宙斯于是命令火神把她带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后觉者"埃庇米修斯成为他的妻子。埃庇米修斯完全不同于普罗米修斯,心地纯朴,普罗米修斯劝告他说:"如果宙斯送你任何东西绝不能接受。"可是埃庇米修斯忘记了他的警告,加上潘多拉的诱惑,立即着迷于美色,忘掉普罗米修斯的提醒。
而众神也告诫潘多拉千万不要打开那个漂亮的盒子,但潘多拉最终没有听众神的劝诫,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她最终打开了魔盒。尽管,她及时关闭了魔盒,整个世界还是在盒子打开的一刹那间被从魔盒中释放出的各种邪灵所充斥而陷于混沌之中。
这个年幼时读到的神话故事,在今天突然有了更深的理解。欲望之门一旦打开就会带来无尽的灾祸,在哪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事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你所无法预知的险恶。
这些险恶来的时候都是伴随着美好的假象,譬如大量的财富,显赫的声名,无上的权利,愉悦的享乐,美味的佳肴,绝色的美人,一旦你有机会触碰到这一切,并且内心中想要占有的欲望日益增强,不断扩张的时候,你离灾难也就越来越近了。
就好比埃庇米修斯因为贪恋潘多拉的美貌忘记了普罗米修斯的忠告,无法拒绝携带着邪恶魔盒的潘多拉,而潘多拉无法抵御对那只漂亮魔盒的好奇心,忘记了诸神的劝诫。
他们原本都善良,但是在欲望面前失去了抵抗力。
老子,劝诫世人,人的一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一切都会成为你偏离正确轨道的诱因,一旦你打开了自己的欲望之门,你就无法抑制后果的不堪。而远离灾祸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关闭自己的欲望之门,克制住内心的贪念,方可保证终身的平安。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世间的道理其实都是那些,懂得了一个原理,更要能够善于捕捉到细节的变化,才能防范于未然。
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苦战了十余年后终于一举攻下了南京城,牺牲了自己两个弟弟和数万湘军子弟的生命为清朝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平叛战争,实属不易。
然而,在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感受多久,却被自己的嫡系左宗棠举报他谎报胜利的结果,被朝廷知道了:湘军并没有全胜,太平天国还有余党逃脱,湘军私吞了太平天国留下的大量财富等事。
这本是战区事务,朝廷并无人在场,本是不为人知的,可是却被自己曾对其有救命之恩的左宗棠一纸奏折揭发到了朝堂,而且这些罪名足以抵消曾国藩的平叛之罪,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如此凶狠之事,竟是自己人干的,真的不禁让人齿冷和心寒,更加是百思不得其解。
面对朝廷下来的斥责问罪,换了是冲动一点的人,凭着当时曾国藩手中节制四省,手握十二万兵力、嫡系遍布半个中国的权势和声望,是有两条路可走的,一、杀了左宗棠以泄心头只恨。二、拥兵自重,与清廷反面,自立为王。
可是,曾国藩早早洞悉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道理,也早早的明白了:主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则必被诛。这条臣子功高震主之后会陷入的猜疑链,更加清楚在面临这种情况时,怕事之人为避祸而要与自己划清界限的想法,他心里也早就做好了功成身退的打算。
在面对左宗棠给他制造的这个困局之时,他知微见著的迅速理清了各种厉害关系,也迅速做出应对。一方面他诚恳主动的坦陈了自己的疏忽,但也讲明了造成这个失误的原因是因为战局混乱造成的失察,请求原谅。另一方面,他裁撤了湘军,并与自己赫赫战功的弟弟同时提出了休假回家养病。打消了朝廷害怕他会造反的顾忌。顺利的从这个困境中走了出来。保全了自己的功名和全家人的平安。
功成身退,这四个字知道的人很多,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到呢?更多的人都是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向前,却很难记住知止而不殆。
曾国藩熟读经史,对于世事的分析透彻,对富贵权势的利与弊也了然于心,行一步而看三步。
他很清楚,自己如果想要保住自己家族数代人好不容易累积出来的繁荣,就必须要懂得克制住心中的欲望。他也清楚皇帝的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也与自己的人生追求悖逆,不能被手中的权势迷惑了双眼。
最终,他用自己的主动退让保住了家族的兴盛甚至传承至今,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世的盛名,死后被朝廷追谥为“文正”。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真正的明白了: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同时也做到了:用其光,复归其明。在他的一生中多次站在了物极必反的视角克制住了欲望膨胀,也成功避免了因欲望带来的危险,这一切都遵循了道的发展规律。所以连毛泽东都钦佩的说:"愚千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也曾盛赞:"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同样的道理换多少种说法,最终还是那个道理,怎么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知行合一”的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到了这个,你就不会再问:“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读《道德经》第五十二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