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每天下班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日夜颠倒,脾气暴躁等状况时,真是气急败坏,恨不得把孩子的手机摔了;同时也十分无奈,自己没有办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每次一说话就是争吵,吵到不可开交,然后又是不欢而散。孩子照样该怎么玩手机还是继续玩,该怎么熬夜还是继续熬,不良或成瘾行为更是有增无减,这可把不少家长气得怒火攻心,情绪一度崩溃……
关于“家长无法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这一问题上,老师曾多次在帮家长做咨询辅导的过程中,提到“不要去想蓝色”的隐喻,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某个人突然对我们说:“不要去想蓝色”,尽管对方所强调的是:“不要去想!”,但是我们的大脑接收到这个信息之后,它是怎么处理这个信息的呢?它首先会自动进入一个信息捕捉的环节;
首先,它先得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蓝色?(比如:蓝色的大海或天空,蓝色的被子或者枕头等)
然后才能进一步分析或处理“为什么不要想蓝色”这个指令。换句话说,我们口头上讲“不要想蓝色”,但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早已经满脑子都是蓝色了,而在亲子沟通方面,这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就是当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凡是强调“你不要做某事”的沟通模式,往往是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的,很多时候甚至从负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或成瘾行为?
比如:
“你不要老是一整天玩手机游戏了好吗?”
“你不要再看电视了行不行?”
“你能不能不要再赖床了?”
我们会发现,当父母把以上的“指令”传输到孩子的大脑时,尽管家长们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是,孩子为了能够充分理解以及搞明白这些“指令”的具体含义,他就必须想方设法去体会出父母所描述的这些不良或成瘾行为。换句话说,这些不良或成瘾行为,在父母的“强调”之下,再次在孩子的大脑中“彩排”了一次——
比如孩子会想:妈妈叫我不要再玩手机游戏了,我为什么老是喜欢玩手机玩游戏呢?我玩的那款游戏叫什么?我玩的时候有哪些感受?……原来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玩游戏的原因!
也就是说,这些不良或成瘾行为又重新占据了孩子的大脑(潜意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孩子的某些不良或成瘾行为,之所以难以根除,跟父母给孩子传递的错误“指令”有很大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