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用于以下人群:
正在找第一份工作
正在做第一份工作
工作两年内,处于升职过渡期
本文受启发于《麦肯锡意识》一书里,有关自我管理的部分。根据个人的经验心得,整理了5条职场意识,以及对应的建议,为升职做铺垫。虽然比较基础,但或许是大家努力工作之余,没有察觉的思维盲区。
一、找到学习对象。
公司规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找到值得你学习的人。上级领导和资历比自己深厚的同事,不仅能够指导你如何工作,好的领导和同事还能教给你工作方法论,甚至打开你的思维和眼界。随着95后新人来了公司,我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团体氛围,实际上这跟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是有关系的。
成员的背景、爱好、阅历越多元化,团队的氛围越好、视野越广、越有创造力和创新力。所以新鲜血液也会成为意想不到的学习对象。当然前提是你要善于发现他人优点、懂得欣赏他人。另外,当你考察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活力时,不妨看看管理层和员工是否多元化。
二、专注做好一件事。
做完本职工作之后,我们会想法儿学习新东西、争取新的机会。这是积极上进的表现,毋庸置疑。但跃跃欲试之前,请审视一下你现在的工作,是否有更进一步的空间。在做基础岗位的时候就养成“做得更好”的习惯,不仅让你更快地被公司赏识,还能帮助你即使学会更多东西,都能柔韧有余,为升职做好准备。
我曾经面试了一个月薪5.5K的微信小编,她在一个APP做了8个月,但写文章的逻辑和风格几乎没有变化,一是因为公司没有资深文案,无法给出专业的反馈意见,二是她停留在舒适区域,没有尝试改进。其实不必因为工作范畴太窄而给自己设定局限,每天花10分钟思考一下如何做得更好,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三、与领导保持沟通。
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努力、多么优秀,可领导不一定知道。通常,领导获知大家的绩效或者表现,依赖于公司人力资源里的评价反馈体系,和日常的观察。如果公司缺乏绩效评估或者个人评价相关的流程,那么内部沟通多是依赖于平时的交流和单独的谈话,而语言比流程更容易产生好感,所以在平时跟领导交流工作,以及创造单独谈话的机会,就显得格外重要。
可能大家会认为外向的人会比较占优势,但其实话比较少,又不那么会来事儿的同事,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跟领导沟通的。比如汇报你的工作进展,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沟通,让领导看到你的工作结果,找领导聊你最近的思考。广告人小马宋在文章里提到,他当时觉得自己工作不饱和,主动向创意总监请缨,每周发5个平面创意给他,并请他点评工作。你的贡献会得到赞赏和回报,不过,切记不要信息轰炸。
四、培养你的助手。
当你从执行层往管理层升迁时,你需要找到一个值得培养的同事做你的助手。岗位后继有人、事务交接顺利进行,就不会耽误你的晋升。另外,如果你的助手是比较年轻的新员工,那么他可以帮助你完成大量协助性的工作,让你从繁琐的执行中暂时抽离。但助手也有自己的职业愿景,所以多多跟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工作指导,以及必要的责任担当和发展机会。
然而,不是每一个助手都会按照你给的路线来走,因为彼此的工作风格和工作态度有差异,磨合不好就容有矛盾。同事甲以我犯过的一个错误举例,他说我偏D型人格,对出品的品质要求很高,出品前就有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说鼓励的话,而同事乙偏C型人格,有想法但不会说,善于记住负面的东西。所以当我给出很多严苛的消极建议时,我和同事乙就容易争执不下、不欢而散,唯有一方妥协。建议团队管理者,可以用MBTI、DISC等职场性格工具进行测试,客观地看待团队的沟通现象,以求更高效的团队协作。
五、明确自己的局限,找到角色定位。
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所以有时为了完成目标,要依赖群体的力量。弄清楚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优势、天赋是什么,是明晰自己的职业路径、找到价值定位的关键一步。坚持自己的优势,你才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和团队一起互相补足、一路向前。
别看马上要过年了,是跳槽的好时机,其实这也是领导考虑让谁走人的时候。我朋友说他领导找他谈了一次话,问他如果甲、乙、丙三个同事要走一个人,他选谁。分析下来,甲、乙都有自己突出的能力,而丙工作以来表现不温不火,没有突出的优势和贡献,而丙却是他们里面资历最久的员工。如果你没理性地思考过自己的优劣势,凭直觉活了二十多年,那么现在就给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吧。
回顾!5条职场思维和对应的建议:
找到学习对象
多请教有工作方法论和干货的领导和同事,多和活跃的95后新人打交道。
专注做好一件事
培养“做得更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每天花10分钟思考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与领导保持沟通
从工作打开话题,平时多跟领导交流,让他知道你的工作成果,以及创造单独谈话的机会。
培养你的助手
让他们分担你的工作,并给予工作指导和发展机会。用职场性格测试客观看到团队沟通。
明确自己的局限,找到角色定位—
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坚持优势,用团队协作弥补短板。但当你往上一定级别时,短板要想办法提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