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生于士族大家,他的家族不仅历代都有人为官,而且还以儒学传名于世,他的祖父王通便是隋朝大儒,曾在隋末开馆授徒,教过不少学生,比如房玄龄、魏征、薛收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太宗身边的重臣。
王勃的叔祖,也就是王通的弟弟,就是被誉为“初唐开山诗人”的王绩。
王勃共有兄弟六人,除王劼早卒,其他都以著才闻名。
一开始,王勃与兄弟王勔(miǎn)、王剧被誉为“三珠树”,后来弟弟王助、王劝长大,也以才华著称,他们的父亲王福畤常引以为傲,向人夸耀,就像今天我们在朋友圈里“晒娃”。
王福畤的朋友韩思彦估计有些受不了,开玩笑说:“武子有马癖,你有晒娃癖,五个儿子一天轮番晒,你们王家癖怎么这么多呢?”
王福畤傲骄地拿出王助的文章,韩思彦不得不佩服说:“好吧,你赢了,这样的娃,的确值得一晒!”
2
王勃6岁就会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的《汉书注》,觉得有些注解不当,于是作《汉书指瑕》指出其中的毛病。
原来,班固所著的《汉书》用字古奥,艰涩难懂,历代为《汉书》作注的人无数,唐初的颜师古是研究《汉书》的专家, 他综合前人注释,又有加上自己的见解,作成《汉书注》一书,而年仅9岁的王勃竟能指出其中的瑕点,不仅说明他知识渊博,还说明他小小年纪就具备不囿于前贤、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实,王勃不仅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还是位学富五车的学者,在他短短27年的生命里,除了《汉书指瑕》,还作了《周易发挥》、《次论语》、《黄帝八十一难经注》等等学术著作,可惜保存到今天的很少。
史书载,王勃尤喜著书,但从来不会挖空心思,冥思苦想,他先磨墨数升,然后开始喝酒,醉酒后盖上被子睡觉,一觉醒来,即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称之为“腹稿”,腹稿这个词,就是从这个典故而来。
王勃15岁的时,当朝宰相刘祥道在关内巡视,王勃于是上书刘丞相,畅论国家利害,对朝政流弊作出如下建议:一是谏阻征伐高丽,避免劳民伤败;二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三是统一铸造货币。这就是著名的《上书刘右相》。
刘祥道惊异于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竞有如此的见识和胸襟,惊之为“神童”,立即向高宗举荐,王勃由是名声大震。
第二年(666年),高宗封禅泰山,这是唐朝皇帝首次封禅,诸国从驾,威震四方,高宗心情大好,广施特恩,开幽素科。
唐代的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固定的,每年按期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以聘纳“非常之才”,由皇帝亲自选拔,比常科更难考,因此由制科出身的人往往比常科还要显达。
幽素科就是这样一个制科,在刘祥道的举荐下,16岁的王勃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
朝散郎是个七品官,按当时的制度,一般进士及第者只能授八九品的官职,可见王勃当时是很受重视的。
3
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很赏识王勃,两人年纪又相仿,于是招募他到王府为侍读兼修撰。
这期间王勃认识了一位姓杜的友人,杜某被任命为蜀川少府,王勃在长安城外为他款宴饯行,写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给即将远行的朋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般诗歌里写离别,都是折柳垂泪、依依惜别、酸楚悲戚,这首诗却不落此俗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脉相承,意态爽朗、境界开阔,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这首诗首联、颈联对仗,颌联却不对,这是因为当时律诗形式还没有成型的原因,标准的律诗制式,是颌联、颈联对仗,首尾两联不用。
那时候的王公贵族流行斗鸡游戏,有一次,沛王和英王(都是高宗的儿子)斗鸡,王勃和他们年纪相仿,不到二十岁,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孩子,估计是出于好玩,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为沛王助阵,被人告诉高宗,引得高宗大怒。
历朝历代,诸王之间争权夺位、相互构陷的事屡见不鲜,唐代也一样,作为父亲的高宗自然很忌讳,他认为王勃这篇文章是在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因此下令革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这一年王勃19岁,是他政治生涯里的第一次挫折。
但这次远离宫廷未尝不是好事,避免卷入后来武则天掌权后接二连三的宫廷政变,但王勃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宿命的安排。
4
王勃辞别长安后,前往巴蜀漫游了三四年,巴蜀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雄伟壮观的风光增长了他的见识,引起他的赞美和感叹,沿途写了不少纪行诗,辑为《入蜀纪行诗》集。
在蜀中他还结识了卢照邻,两人结为文友,相互酬唱,对当时浮靡的文风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这段时间也成了王勃创作的黄金期,他的文名也越来越大。
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市)盛产药草,王勃觉得药草对父亲的健康有好处,自己本身又学过中医,于是求补虢州参军。参军即是参谋军务,一个八九品的小官。
四杰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难免遭人忌妒。在虢州任职期间,有一个叫做曹达的官奴,偷了府里的银两,被官府缉拿,曹达跑到王勃处求情,王勃动了恻隐之心,把他藏匿起来。
转念一想,自己和同僚平时相处就不好,一旦此事暴露,肯定会被大做文章,情急之下,就杀了曹达。由此也可见王勃行事冲动草率的一面。
这件事终究还是暴露了出去,王勃因擅杀官奴被判入狱,等候处决,幸得当年唐高宗改年号为上元,大赦天下,才得出狱。他的父亲王福畤也因此受得牵连,被贬谪为交阯(今越南北部)县令。
当时交阯被视为边鄙之地,路途遥远、重山雾瘴。王勃母亲早亡,从小由父亲抚养长大,自称“养于慈父之手”,和父亲感情尤深,这次因为自己的原因连累父亲,深为愧疚,获释后,就前往交阯探望父亲。
5
在前往交阯的路上,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适逢九月初九,洪都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滕王阁,在滕王阁上设宴大会宾客,请诸公作滕王阁序,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王勃也应邀参加。
阎伯屿有个女婿叫吴子章,他有心让女婿出出风头,交待他事先写好文章,准备在宴会上一鸣惊人。
众人都知道阎都督的心思,都推辞不就,只有王勃慨然受之,振笔疾书,阎伯屿心中怏怏,吩咐下人候在他身旁,看看都写了什么,及时报来。
开始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都督笑说:“老生常谈,这个谁不会”!
又报:“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接东南之美”。
都督心中微动,心想:“此子之才,信亦可人”!
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伯屿不禁拍案叫绝:“真天才也”!
这篇千古流芳的佳作,就是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并称为中国骈文史上的“双璧”,是莘莘学子们历来必读之书。
文中的许多章句,也成了今天常用的成语,例如“物华天宝”、“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等。
这个故事后来被冯梦龙写成小说,收在《醒世恒言》里。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4年(653),是唐高祖李渊之第22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滕王阁也因为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6
王勃离开洪都后,继续赶路,来到广州,在这里,他邂逅了自己的一位女粉丝。
原来,有位才女钦慕王勃的文笔,把自己写的一篇《转轮钩枝八花鉴铭》交给王勃,请求指点。
王勃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写了一篇序文回赠,这就是《鞶(pán)鉴图铭序》,不料,这竟成了王勃的绝笔,他与这位女子的一段佳缘也无从细考。
王勃离开广州,渡海前往交阯,竟在渡船上意外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初唐一代文坛新星就这样匆匆殒落,为后人留下无数遗憾。
王勃生前曾留下无数著作,他死后,他的兄弟将这些遗作编撰成集,他的好友杨炯为之作序。
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史称王、杨、卢、骆,相传杨炯对这个排名颇为不满,他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以他们生前的交游看,这未必是事实,恐怕是后人附会之说。
下次,继续介绍初唐四杰的最后一个成员——杨炯。
网友评论
码字是一种信仰,动力来源于互赞,进步靠共同分享。
既然你已经点赞了我,我必须打的过来支持您!点赞+好评!
礼记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知识的宝库,诗歌的海洋。
冬麦的园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