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
这里说的是宋人的四雅。这四般闲事,今人还在做。在座的各位收藏家,基本上也是属于高人雅士,这风雅之事,其实更多的反应出人的内心修养。
除了这文人四雅,还有江南七俗之说。
所谓江南七俗,“弹古琴,品普洱,着唐装,听昆曲,燃沉香,习密宗,植菖蒲,正所谓七俗。”
这里不管是江南七俗,还是文人四雅,这个焚香都是一致的。焚香,俗称烧香,这一烧香就俗了,改成焚香,则雅致许多。不管烧香还是焚香,香炉是必备的。而最为雅俗共赏的一类文物,就是宣德炉。也就是传说中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香炉。
宣德炉,是明代铸造的一种仿古的铜香炉,因为铸造于明朝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所以通常都被称作“宣德炉”或“宣炉“。
宣德炉所用的主料是当时极为难得的泰国进口的上等风磨铜,而其它的配料以及用于装饰的材料竟达3、40种之多,像金、银、铅、锡、铁、日本红铜、硃砂、水银、墨、紫矿、石绿、各种宝石、美玉,甚至于围棋中的云子等等。 普通炉冶铸时要反复提炼过6次,这时的铜就与普通的铜大不一样了,能隐隐透出珠光宝气来,铸造宣德炉的铜要经反复提炼过12次方才可用。于是后来在冶铜的过程中,都是以铁丝做成网眼细密的筛于铜料放在筛子上反复提炼。铜汁纯而清的可以从筛眼中滴下,浊者留在网上。清者留下铸炉,浊者另铸他器,但这也是极难得的精铜了。
宣德炉有众多的颜色,主要有黑中带紫,我们称之为茄皮色。有的黄中带黑,我们称为藏经色等等。明代、清代的文人们,对宣德炉有一种特别的爱好。著名的文人冒辟疆也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丈夫,就特别的喜欢宣德炉。还为宣德炉撰写了《宣铜炉歌》和《宣炉歌注》。
宣德炉真假成疑大明宣德年制虽然不少宣德年款的铜炉动藏品征集,甄选V信:Ying950467 辄过千万元,但现在存世的宣德炉,没有一只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明宣德本朝铸造的标准器,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到代“真宣”,甚至台北故宫几只从紫禁城乾清宫带过去的流传有序的炉子,文博界对其年代都充满争议。鉴别真假宣德炉,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界的一宗“悬案”。
鸦片战争之后,虽然玩炉之风犹在,但国危民尚不能自安,玩炉已是上层阶级的事情,宣炉文化日渐式微以致熄灭。到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人日趋富足,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反思过后,中庸和谐、张弛有度的传统生活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中国人特有的优雅生活方式,又在逐渐回归,宣德炉也由破铜烂铁逐渐回归原来的位置,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从严格意义上讲,或许只有宣德本朝皇宫制造的铜炉才能称为“宣德炉”。但这种黄铜工艺品从创铸出来之后就受到朝野的热捧,上行下效,仿造之风在宣德本朝就开始了。在宣德炉创铸后的500多年里,仿造之风不断,虽然炉的造型式样和工艺水平有了诸多不同,但式样、工艺、材质都保持了极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炉款基本和它诞生时一样多为“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便是明清两代官作的宣德炉也是如此,所以也可以说,宣德炉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做清晰界定的实用工艺品门类。我们之所以坚持认为宣德炉是这一类工艺品的名称,是因为500年来,宣德炉的仿造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艺和样式,爱好者和收藏者也一直约定俗成地对其这样称呼。有朋友说得好,炉带宣德款与其说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宣炉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这也正是这类铜香炉历来被统称为宣德炉的原因所在。就像“景泰蓝”一样,明代有明代的景泰蓝,清代有清代的景泰蓝,今天有今天的景泰蓝,而不是说景泰时期生产的才是景泰蓝。
下边我就简单的帮大家了解一下该怎么去看宣德炉。
第一、观其形,定其名。若宣炉炉体本身符合宣德炉谱上的某一种形式,就有一与之相对应的名称。主要有鼎彝炉,乳炉,鬲炉,敦炉,床炉,钵炉,洗炉,筒炉等。若炉谱上无此式样,就不会有与之对区的名称。无尽称之炉则不必考虑其为真宣炉。
第二、观其底足之铜是否精细。精细之铜说明是经过多次反复精练的结果。若粗劣之铜绝不是真宣炉。对于品相完整的宣炉,我们只有从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铜质精细或粗劣的程度。而对颜色剥落的宣炉,我们就可以直接从炉体本身上观察到铜质粗细精劣的程度。中国历来炼铜之精者,以宣德铜炉为第一。故真宣炉铜质必精细。
第三、观其作工。宣炉之作工极规律匀整。虽今日用机器仿制,也做不出其规律匀整的式样。
第四、叩其炉,闻其声。普通之铜经过四炼即现珠光宝色,若经六炼,每斤只可得半斤。据记载,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干将”“莫邪”二剑所用之铜皆经六炼。而宣炉所用之铜,属于优质风磨铜,一般大都要经过十二炼,这才会宝光外现。经十二炼,每斤只可得四两。用这样优质的精炼之铜铸之炉,用手叩之,所发出金石之声,任何它器不能比拟。
第五、观其图和炉形是否对应统一。据记载:各种炉形都铸刻、雕镂有一定的头像和图形。且都处于炉身的不同部位。若炉体本身高大且周围呈大平面或大圆面,其头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圆面上。若炉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圆面时,其图形在底部。如鼎彝炉、筒炉等,其图像在四周的炉外壁画上。而乳炉、钵炉、床炉、洗炉及敦炉等,其图形在其外底部。另据记载,中国自唐以来,各代的铜器、陶器、铁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样都是根据“三代”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式样制作的。宣德炉也不例外。宣德炉的式样若采用“三代”时期的格调,其图像图形一律铸雕龙。若采用“秦汉”之风采,则一律铸镂凤。而四周炉外壁画上铸雕的龙和凤都是正面头像。且对应的两面为雌性。另外对应的两面为雄性。而在底外部铸镂的龙和凤则为全身图形,且系一雌一雄。无论是四周的正面图像,还是反部的全身图形,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底部的全身图形,铸刻雕镂的唯妙唯肖,真可谓活龙活现,且图像和图形皆与炉色等旧。
第六、称其轻重,量其大小。按史书记载,宣炉的每种炉样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口径、腹径、底径,有一定的耳高、身高、足高。而且每种炉样都有其精确的重量。宣炉其它可伪,唯有重量不可伪。重量一律按斤、两、钱来计算,而斤、两、钱则是以过去的十六两秤为准。其精确度可以精确到现在的克。当然,现在鉴别时可以有少量的耗损和增添的余地。
第七、观其色。以颜色鉴定真假宣炉,历来都是文物学家的观点。然而,岂不知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宣炉上的颜色早已剥落。有的是人为的原因而致使真颜色剥落。在宣炉的制作过程中,除加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外,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精炼,使其分子结构极为紧密。名为铜炉,而买为铜与金、银等的合金炉。有的因长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蚀而致使其颜色剥落。这样的宣炉根不无颜色,然而却是真正的宣炉。如何鉴定颜色剥落的宣炉呢?据史书记载,宣炉铸成后,先在水银加磨光宝粉中浸泡数十日,用水跟将铜炉薰透入骨,再经烧炼,使其颜色显得分外美观。根据此点,就要看炉体表面是否有水银浸泡过的迹象,然后进行烧炼。若是真宣炉,其颜色尽可重新表现出来,目色泽桑润,其光在内而宝色外现。若颜色不能复原,当不必视为真宣炉。
最后一点就是宣炉的款识。款识是很复杂的,但总的来讲,凡大器,一般六炼之铜者,底有“宣”字。中型之器者,底有“宣德”或“宣德年制”字样。若是精巧之器,凡十二炼之铜者,度部皆为“大明宣德年制”字样。但凡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制字皆为“掣”字。“宣”和“宣德”字样均为隶体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均正楷方体字。两者中间,前者为刻款,而后者为铸款。真宣炉之款虽有刻铸之不同,然皆字字完整,款地明润,排列紧凑,决不稀拉松散,且款之色与炉身同色。若款色与炉色不符,非真宣炉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