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出这一年中读过的书籍清单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读书”是一个表示正在进行的行为描述,它会精准地随着一个年份的过去而延续和暂停吗?因为当我看着12月份的日子正在一天天减少的时候,盯着手中电子阅读器的未读进度条,触发了一种焦虑,我对于是否应该随着日期的变化而加快或者减慢阅读速度,以迎合时间流逝的脚步有些犹豫不决。
所以我觉得,读书并不应该被时间和其它的框架所约束,而我留下的这份书单和保质期到2019年12月31日的沙丁鱼罐头一样会过期。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自己回忆那些读过的、将与接下来的阅读产生联系的句子,看看能否变成新的书籍。
今天的书单形式和去年一样,将我认为应该排在一类的书籍放在一起,写下一段简评。明年就不打算这样做了,准备每本书或每类书都形成单独的评论文章,将最后的书单简化。
另外,虽然今年读了很多书,但当我看到朋友在去年那篇书单留言中推荐给我的书还没有读,让我感到十分惭愧。那就把我今年读过的书都推荐给她吧,我猜她也未必会读完,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1.《天龙八部》金庸
并非因为金庸先生去世,才在年初就选择读这本书,而是我终于打算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的时候,金庸却突然离开了。这部作品让我不断地回想起小学时看的胡军版的电视剧,于是又在网上看了一些剧集片段,发现电视剧拍得非常刻板,有点像话剧。而作品后半段萧大侠的经历让我想到了《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形象,只是萧峰的结局是悲剧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潇洒地乘舟而去。
2.《沙之书》《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作品总是充满哲学隐喻和对梦境的解构,读起来让人费解,我的哲学积累有限,所以没太读懂。但他的作品有种显而易见的趣味,高级而精致,让我读下去。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茨威格对于女性心理的描述是非常准确的,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这种独立的女性视角对于当时的社会意义无疑是巨大的,任何微弱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声音也是永远值得讨论的,就像我们今天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
4.《繁花》金宇澄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古炉》贾平凹 《酒国》莫言 《棋王树王孩子王》阿城
几部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繁花》的“不响”有老上海独有的韵律,像王家卫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妙处在于成功地叙述出了孤独、共鸣等隐晦的问题,机巧得就像我在西西弗书店见到刘震云先生所给人留下的印象那样;《古炉》是这几部作品中叙事最宏大而且精细的,它以独特、真实的视角描绘了文革时代的面貌,以及对于人性准确而犀利的表达,要让我评诺贝尔文学奖,我就给贾平凹;《酒国》的结构和充满讽喻的故事在中国似乎太少了,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作品;阿城老师的“三王”系列很耐人寻味,叙事轻巧,直击要髓,《古炉》中善人最后和古树的那段描写有《树王》的影子,老贾应该也看过这本书。
5.《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大问题》所罗门
前者是关于世界艺术史发展和主要流派的简要概述,据说北大曾赠送给入学新生这本书,然而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这样的书籍应该在中学时期就阅读;后者是一本哲学导读书,涵盖了西方哲学和亚洲哲学等方面,对于认识哲学和接下来深入阅读哲学很有帮助。本来准备再读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全面论述书籍《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但是没有电子版,明年再说。
6.《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帕穆克
讲述了位于欧亚交界地区土耳其的钵扎小贩的一生,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性,与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许多共通性。作品叙述比较平实,和其它诺贝尔作家的作品有些反差,但不能做定论。
7.《红与黑》司汤达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两部十九世纪文学的重要著作。《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总是让我在其它作品中看到他的影子,但又都不同,于是成了一个很独特却很普遍的对照;相比于其它十九世纪作家,陀翁的书读起来并不十分顺畅,比如这本书中关于哲学、宗教、人性等方面的论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样具有先锋性,需要停下来思考。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总是喜欢在作品中跳出来说话,或者明显地阐述某种观点,这是一种败笔。当然,他们都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8.《人间失格》太宰治
忧伤放荡的太宰治写出了那个时代很多日本人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相对于川端康成的物哀和侘寂美学,太宰治是对传统审美的颠覆和突破;当然,强烈的反抗容易失去平衡,这本书中的其中一部作品就有点用力过猛,毫无美感。
9.《酒吧长谈》略萨 《2666》波拉尼奥 《有人在周围走动》科塔萨尔 《佩德罗•巴拉莫》胡安·鲁尔福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聂鲁达
我相信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想象、梦境、传说,甚至是诞生和死亡都是现实的一部分,所以我看到了拉美文学的集体丰富性,这是一种开阔的浪漫,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调。当然这其中也有结构繁密的《酒吧长谈》,也有被现代迷思笼罩的《2666》。
10.《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九故事》塞林格
两位在二十世纪交会的美国作家。先看了盖茨比的电影,拍得比较一般;之后看了这本爵士时代的著作,也并没有像诸多作家所推崇的那样好,但盖茨比确实了不起。想起读塞林格的这本书是因为年初的时候,他的儿子来过北京,我去高晓松开的书馆和清华大学听了两场关于塞林格的分享会;《九故事》中的短篇比我之前读过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具有实验性,给人留下了许多迷惑。
11.《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
这是我在深夜的三里屯24小时三联书店读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许多奇特的城市,它是另外一部《山海经》。
12.《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彼得·汉德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这是两部获得了今年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彼得·汉德克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词语在语言中的重新审视,导致话语的陌生,结果引发了行为的荒诞。词语在某种情境下往往不能被表达所满足,导致了行为的滞后和人际交往的疏离感,从而在细节上造成人物关系的现实落差。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产生于现实世界的焦虑和内心的孤独。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交替融合了寓言故事和人物展现,以轻盈的叙事节奏留下了对梦境、现实、信仰、自然等问题的思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