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温婉的城市,与北方城市肆意汪洋的日子不同,这里应是杨柳依依的景象,整个城市的空气中透着一丝丝水润。应景的是,初到苏州,就赶上一个烟雨蒙蒙的仲春。
漫步苏州,耳边萦绕着如侬软语,眼前是精巧雅致的园林,刻满墨客题咏的古迹......随着青石板拾级而上,苏州城像一幅泼墨山水缓缓铺张开来,给予人感官的慰藉。我一个北方汉子,也不由地浅吟低唱、柔风细雨起来。诚如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苏州,一个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老城邑。自春秋伊始,苏州的河道上便是舟楫如梭。如今,这座城更是工业与旅游双翼齐飞,历史与现代水乳交融,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发挥地淋漓尽致。如果将其漫长的历史比喻为织锦,苏州无疑是个能工巧匠,她将园林的飞檐翘角,维吴有学的文化自信,粉墙黛瓦的市井日常,小桥流水的精致生活统统编织,却又搭配的无比和谐。
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既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唐宋诗文也为这座城留下过唯美的注脚:枫桥,本不过是城一座普通的桥梁,因张继的一首仅28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枫桥也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横塘,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800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贺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义悠长的。它恰像诗人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也有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的文人雅士,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园林,正是他们放置于苏州城这个博古架上巨大的古玩——巨大而不失精妙,拙政园、留园、个园等等,无一不是巧夺天工。钟情于园林,除了得益于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因为苏州人精神家园的富足,自古以来,苏州状元多、才子多、富商巨贾多,但政治上有特别大影响的人,倒不是太多,因为苏州文人不愿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幕的是陶渊明、嵇康、阮籍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
同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外面是市井街衢。“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创合作的结晶。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厚,以草本华滋,以文风鼎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风雅之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田沃土。
此行苏州,灯火璀璨的现代文明在白墙青砖、雕梁画栋的古建面前黯然失色,撑船划过同里古镇的水道,“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意境才真正全然体现,斜风细雨,与其归去,不如徜徉在这一派烟波浩渺的吴门烟水之中。
在苏州见到晓霞妹妹和马里昂(大学同学王建祥)夫妇,也是极为开心的事。印象中,高中时期的晓霞妹妹多愁善感,与我聊心事还哭了鼻子,而我竟也不知如何安慰,如今她更加独立、更加亭亭玉立,也更加有主见。马里昂夫妇正在安置爱巢,满脸的春风得意,像三月细雨中的江南杏花。
花不言,月不语,但你心中自会有悠长的乐声响起,如清风,如春澍,如甘泉,苏州的神韵就这样荡涤你的灵魂。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只要你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一座座园林和一座座老宅的门户,以及那门户上镶嵌的一双双古老的门环。经过漫漫长年的风吹日晒,那环座已经锈迹斑斑,但那圆圆的环扣,却依然透露出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每当人们叩响了那些门环以后,进到里面,便会看到富有姑苏情韵的景观。
三生有幸,我曾匆匆扣开这座古城的门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