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2:34。
大年初五迎财神,今天又是所谓的情人节。
一
瑷子和桂月? 联系到表妹。
怎么说呢 挺心累的
这些天情绪不稳定 消耗能量 体力 睡眠 脑子不够用。
心累。
其实瑷子的三百尾款也好
还有桂月的三百块钱也罢
本质上还是因为自己的问题
经济状态 没有真正的独立自主 谈什么生活与恋爱。
晚上好 不好意思哦 这些天比较累 或者说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可能自己的一些行为 想如果没有我爷爷 外公 那一代代人积累的东西 可能我的生活条件不会这么好……发现以前老一辈的人真的干了好多事……我外公以前当过红卫兵 村支书 信用社干部 铁路工人等等 说建国二十周年的时候还去北京看毛泽东天安门演讲等等
二
幸福感应该是人人都在追求的,但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并不多。就生命的个体而言,刚需其实并不多,无非是吃穿住行等,这些也是容易满足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衣少食,而是心灵的欲望太多、负面情绪太多,必须从修心上下功夫。
首先,要化解危机意识。由于人的原始大脑发育成熟于远古时代,那时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因此注定了人的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危机意识,时刻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吃不饱。这样即使现在吃穿不愁,但还会担心将来,对任何东西都是抱着不满足的态度,有了还想更多,钱不但要自己够花,还希望多留点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贪婪就成了人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也是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因为永不满足,所以才有了知足常乐的感慨。要做到真正的知足,就必须看透人生的本质。人生的目的无法就是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同时帮助更多的人活下去。活下去很简单,帮助别人也唾手可得,无须整天杞人忧天。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也无须过多操心。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富不过三代”。这说明子孙后代的事情我们是想管也管不了,即使给他们留下巨额的财富,但这也并非好事,往往事与愿违。
其次,要引导攀比心理。人的这种幸福感、满足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比如我们从之前的租房子住到有了自己的商品房,本应该是感到心满意足了,但看到别人都住上了别墅豪宅,就会自惭形秽,产生新的焦虑。攀比心理、虚荣心理,如果找错了参照系,我们就永远难以感到幸福。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有比我们各方面条件好的,我们也不可能永远都比别人强,要学会和不如我们的人去比较,这样才会越比越幸福。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和别人比物质财富,而是与别人比精神财富,比对社会的贡献。如果我们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利他和对社会的贡献上,这样攀比心就成为了工作的动力,而不再是烦恼。我们从来没有听到一个人因为自己对社会贡献不够多而焦虑的,因为人都是比较看重自我利益的,一旦我们超越了小我的利益得失,心胸就会变得宽广起来,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再次,要升华利益需求。每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这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特征,无论谁都不会有例外。有的人之所以显得大公无私,不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利益需求,而是因为他所看重的点不一样。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比较看重金钱的利益,表现为唯利是图、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等等。而有少部分比较高尚的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精神层面的利益满足,把尊严、奉献、社会的认同和国家利益看得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因而就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何必曰利,仁义而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等这样超越个人现实利益得失的壮举。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虽然失去了财富甚至生命,但也收获了自我的高度精神认同。所以,英雄人物的这些壮举,也并非是反人性的,而是人性需求的一种升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把自己的需求更多的引向精神层面。因为物质的东西只能够保证我们能够活下去,但生活的质量还需要精神财富的加持。一个内心世界和谐、充盈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核心内容 还是那句话
三
一个预感 或者说本质上还是太“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钱财。
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或者说暗示。
昨天晚上初四的时候。
和家航 王童。吃面时候。小王医生告诉我说 怎么心情复杂 心事重重的。
可能就仨累。 社科 社恐 社交消耗能量太多5
有一个奇奇怪怪的想法 隔阂感。
总觉得社会欠我一个什么什么……或者说
尤其是知道李好得病之后。
或许可能抑郁复发了?
主要问题还是休息不够 累。
好好碎觉 明天去理发扫墓等等。
整理行李等等 需要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9.
还债
清理账单等等。
焦虑? 继续借钱 1.5万
现在等于明天需要还五十块钱的债。300×30=9000
明天存三十块钱。
吃饭二三十。话费 交通等等需要二十左右
60+30+10+50=150
?
120?
对自己好点。
不多说了 面对现实吧 网贷想法。
现在好好去看看一下清理账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