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2167/dd633253b1482a8a.jpg)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随意,轻松。英勇无畏的红军丝毫不惧怕长征的艰难困苦,万水千山轻松跨越。这一联是全诗的总纲,以下六句全部由此生发而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几省之间的大山。乌蒙: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五岭蜿蜒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浪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红军从容跨越,就像是迈过一个小小的泥丸。这一联专门写山,与“千山”相呼应。
主席在这一联里用了两个比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是本体,景象何其雄伟壮观,这样的大山该是多么的难以攀爬;“细浪”、“泥丸”是喻体,细小的简直不值一提。本体之大、喻体之小所引起的强烈反差,彰显红军的英武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正是红军的英武精神引发了主席胸中的豪情和诗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金沙江。大渡桥:泸定桥,位于大渡河,“飞度泸定桥”战役即在此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岸边的山崖,水雾腾起暖意融融;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十三根铁索寒气逼人。这一联专写水,与“万水”相呼应。
这一联涉及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渡金沙江的时候,红军以小股部队牵制住敌人主力部队,红军主力靠着七条小船用了七天七夜渡过金沙江。泸定桥的桥板已经被敌人拆掉,只剩下十三条铁索空悬于河上,22名红军战士硬是冒着枪林弹雨爬过铁索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两次战役非常重要,都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一次是巧胜,一次是硬仗,一次是机智周旋巧妙渡过,另一次则是血与火的对碰、是血肉之躯与铁索子弹的冲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千里岷山白雪皑皑,三军战士翻越之后个个喜笑开颜。翻过雪山,胜利在望,红军战士自然是非常高兴开怀,主席也是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句。
这首七律是主席的名篇,结构十分严谨,用词非常精准到位。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远征难”是红军长征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际困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是这些困难的具体实例;“只等闲”是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主观体现,“腾细浪”、“走泥丸”、“更惜”、“尽开颜”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
“暖”字刻画出玩弄敌人于掌骨之间的喜悦,“寒”字表现出战斗的惨烈与悲壮。主席把温馨喜悦和冷酷严峻两种接壤相反的情感完美的熔铸到了一起,使这首的情感异常丰富、境界异常开阔。
长征是中国红军创造的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这期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根本是无法计量和测算的。然而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一次次敌人的围追堵截、一场场的暴风骤雨没能拦住红军胜利的脚步,没能打垮红军的革命精神。主席的诗句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代表,这首诗体现了红军、体现了革命队伍、也体现了主席奋进激昂的乐观精神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