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德福教育教育读书
拆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拆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作者: 石头聊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06:48 被阅读170次

    本文摘要:

    本文向你介绍教育家李希贵的教学理念,我之前也写过一个布衣教育家薛瑞萍的教育理念:。巧得是两人都是语文老师,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两位教育家都有着相同的认识,我不再重述。我这里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感悟,结合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专家的观点: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矛盾。

    另外,文末有心理学彩蛋,请注意查收。

    格雷戈里摄影作品

    李希贵,1959年10月生于山东高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他是一位从基层走过来的语文老师,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他最挚爱的一线。出于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思考,他在教育改革中勇往直前且卓有成效,对地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现在正通过书籍的力量,将这种影响传向全国。

    本书分三条主线展示了作者的教育理念:从基层语文教学的教学线,到关乎孩子们一身福祉的教育线,最后又谈到教育中的管理线。应该说本书更适合教师去读,而我之所以读了下去,是因为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师,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内心的把握往往要强于父母,往往更能摆脱父母情感的束缚而变得更加客观。

    结合自己的体会,我提炼了以下几点内容,和你共享。

    / 01 /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

    我们成人间常常会说一句话“咱们小时候父母管的少,学习全靠自己,在看看现在的孩子…”,言外之意是在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父母天天去辅导你写作,天天和你共同学习,而孩子却…。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也许他还很羡慕你小时候呢,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由自在。我突然想到一个有趣的比喻:站在老鼠的角度,猫其实一点都不可爱。

    也许我们的那句小抱怨:小时候没人管,我们不也好好的!也许成了我们那个年代最大的优势,尤其是面对现在太多的“规矩”,太多的“约束”时。所以我们当年的生存环境并不差,只是书读的太少,这个道理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

    作者也向我们阐述了同样的道理:家里是否有人懂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家庭首先要为孩子奠定做人的基础,要让孩子能够自由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没上过学的爷爷请人写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爷爷将这些书小心翼翼的锁在柜子里,每次读前必要净手,然后恭恭敬敬的将书请出来,爷爷的举动为作者热爱阅读的习惯埋下了深深的种子,这是一种神圣的、潜移默化的比言语要重要很多很多的力量。

    而我们自认为现在孩子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着这么多人的关心、照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孩子来说,恰恰是缺少了太多的宽容、自由,而这又是人性中最需要的关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得不常常问自己:对于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一生,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 02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

    人内在的潜力是无限的,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去挖掘这个无限的宝藏,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作为这个宝藏的挖矿人。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源于对孩子的理解;那么进一步说如何能够加深对孩子的理解?除了学习无他,尤其是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当然我所提到的心理学,还不是说非要捧着一本心理学著作去读,因为我深感一本好的教育类书籍,就是一个个心理学理念实践的集合。

    所有我常常会冒出一个想法:优秀的教育家必然对心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甚至于他们本身兼具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双重身份。

    比如,关于“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书中引用了两位教育家的观点:

    叶圣陶:在中学里,老师也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时,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去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

    杜威:在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

    这两句话先后呼应,之所以相信放手后孩子能够自我成长,就是因为成为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是每个人的生物特性,与生俱来。

    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1991年,高密四中扩招了2个高一班,但老师紧缺,第一学期竟然没有语文老师,孩子们只能在阅览室通过阅读自修语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期末考试,这两个无人上课的班级不仅基础知识部分不比平行班差,在阅读和作文方面比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亲历了这样的事情,你会作何感想:语文老师有啥用,不光教不了孩子,还把孩子给耽搁了。但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做到更好的引导孩子,充分挖掘出他们的主动性,事情是否会变的更好?文中虽然没做解释,但我想会这样的。

    因为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经常被大家提到的,关于孩子吃糖的故事:为了有效的控制孩子吃糖,不是不断的提醒他、监督他,反而是赋权给他,所有的糖都由孩子自己管理。只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如何吃掉这些糖的规则即可。

    吃糖的事情也发生在我家孩子身上,这样的办法是有效的,所谓的管理也便成了孩子的自我管理。可惜的是我只看到了吃糖这类事情,却没有将这个理念推广到对人性的认可,也许我骨子里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信任孩子,教育之路总是那么的漫长。

    / 03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矛盾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执意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校长之于学生的重要性,就如同家长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一个对教育有着深入理解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对于家庭,再进一步说对于整个社会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突破传统的偏见,才能在纷繁复杂,迷人双眼的社会中找到真理,也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

    一直以来家庭、学校、社会都在强调升学的重要性,却常常会忘记一个基本的道理:盯住问题本身不会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纠结于问题的解决,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当李希贵老师转变思路,着眼于发掘孩子们更大的潜力时,便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成绩之于孩子其实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因此:

    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当一个孩子的素质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以后,考个好成绩应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仅举一例:一个有书法特长但入学成绩仅260分的孩子,在被学校特招进来后总是逃课去练字,老师采用的方式是从他的闪光点出发,将他的字装裱好后挂在学校重要的会议室,孩子受到触动,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在校内创办了书法协会,最终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入了自己心仪的中央美术学院。

    (备注:李希贵老师所在过的高密四中、一中,设置了大量的兴趣小组,并且针对孩子们的特点修订了各种传统的考评方式,目的在于不断的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要知道这些改革都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只要对北京11学校有所耳闻的家长们,您一定听说过这种教学理念。我原以为这是简单的对大学的模仿,其实又不仅仅是这些。)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作为一个改革者本身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他所面临的的风险还不仅仅是自己的官位、周围的舆论,更重要的是成百上千个家庭,孩子父母的期盼,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没有对自我的更深入的认知,想做到这点确实很难,不过书中并未流露出半点改革的压力,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反思,是对如何能够更好的为孩子提供服务的思考,让人敬佩!


    # 心理学知识 #

    罗森塔尔效应:“权威的谎言”,如果一个权威的人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父母对于孩子是权威,专家对于普通大众是权威。

    心理学故事: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个农村小学,共计18个班,做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试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校方保密以免影响试验的正确性,该名单占全校20%的学生,但实际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取的。奇妙的是,8个月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变得更强。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sf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