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想法
学会拒绝,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学会拒绝,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作者: 花溪映雪 | 来源:发表于2018-10-30 10:16 被阅读57次
    学会拒绝,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高中的时候,有位其貌不扬的女同学,常常理所应当的让我帮她做事情,帮忙打扫卫生,帮忙占座位,事实上我跟她的关系并不好,我也讨厌她让我帮忙时的态度,但是我却没法拒绝她。一个“不”字,让我纠结不已,所以她一次比一次的理所应当,我一次更甚一次的妥协,直到文理分班,她再没有找我帮忙的理由,我才长舒一口气。可至今想起这位同学,我心里依旧有小小的不爽。这个不爽不仅仅是因为她,更多的是因为我是一个“老好人”—宁愿委屈自己也从不懂得拒绝,即便是偶尔想拒绝,也会因为内疚而妥协。心理学上把这类性格叫做“圣母型人格”。

    “老好人”并不等于“好人”

    表面上这两类人都具有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气质,但这两类人的内心世界却完全不同,好人会坚持自己的底线,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违背自己的内心,而老好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害怕冲突,担心因为拒绝而被别人讨厌。也缺乏自我意识,总是希望讨好别人得到表扬和关注。

    像我这“老好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不得不回到我的原生家庭去探究,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容易伤感又脾气极好的老好人,她没有好的方式处理婆媳、姑嫂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婆婆、大姑子、大伯子哪里受的气,就会沤在心里,又因为总是受气,所以我的家里总是弥漫着母亲的怒气和伤感。所以从小我就小心翼翼,不敢再惹母亲生气,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能干很多的家务,当母亲生气躺在床上时,为了让母亲舒心一些,我拖地倒垃圾,刷锅洗碗,做简单的饭菜。对母亲也是轻声细语,还时不时的充当母亲的情绪垃圾桶。在母亲这里我一直扮演的是个乖巧的讨好型的角色。

    而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八岁之前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跟着母亲,之后才跟父亲团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错过了跟父亲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时间,所以我跟父亲一直是有着心里上的距离的。我从心里坚定的认为父亲对我好是因为我的成绩好,听话。如果我的成绩不行,父亲才不会对我好。所以我一直很努力,做一个乖巧听话,积极上进的孩子。所以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我“圣母型的人格”,我一直试图讨好别人,从没有学会拒绝,这样的状态也困扰了我好些年。

    如何摆脱老好人的恶性循环呢?

    一直以来我采取了一种并不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冷漠,不易让人接近,有了这一层冷漠的外衣,自然很多人就对我敬而远之,也就避免了很多要拒绝别人的情形。但这种方式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从小到达我一直很孤单甚至孤独,其实我本身并不喜欢孤单的感觉,但成年累月的积累,我已经很难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人际交往太差,有意识的改变之前的状态,我发现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就是,写日记,与人交往时有意识的留意自己的委屈和愤怒,把说不出口的负面情绪写下来,一段时间以后,仔细看自己充满抱怨的文字,就能很明晰地感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一方面很好的排解了内心的积郁,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心里状态有个明确的认知。

    在面对他人的请求的时候,意识上的些微改动也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尝试把“我应该帮他”换成“我可以帮他”,应该有明显的道德偏向,意味着苛刻的要求,而可以代表有选择的权利,并不一定要答应。

    如果做不到直接说“不”,采用拖延的方式拒绝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如果能直接说“不”,那要开门见山的表达,加上冗长的理由,会让提出要求的人不能明确你要表达的意思。

    找一个适合的榜样,遇到问题的时候试想一下他会怎么做!我就把自己的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他总能得体的拒绝别人的请求。所以我纠结犹豫的时候就会参考他的意见,再依据他的意见作出决定。

    现在大部分的时候我已经能很好的保持自己的底线,学会了说“不”,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所提高,但不得不说面对父母的要求我依旧很难说出“不”字,估计面对父母我很难做出改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拒绝,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ww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