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年前,我计划着写一部长篇。那时候热情似火,兴致正浓,整天思索着确立什么主题,该从哪个角度切入,情节怎样做到跌宕起伏,线索如何设置,又该如何引起读者共鸣等等。
当我把整个框架搭建完毕,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是要先进行环境描写埋下伏笔,还是要先交代人物直入主题,又或者其他。思忖了很久,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感觉没有一个喜欢,好像四肢发达躯干丰硕的身体,应该搭配一个轮廓清晰、硬朗圆润的头部才算完美。
可是我找不到。
反正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好,既然不满意,那我就先暂停,再想想,也许哪天脑子里迸出一道灵光,万事开头难便会迎刃而解了。
这样想着,纠结与苦恼便得到了解放。然而随即而来的是,刚开始的热情也渐渐地变淡了,脑子里的那一道灵光始终没有迸出来。
再等等,再等等,反正框架已经搭建好了。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后来,一大堆琐事蜂拥而至。工作上的疲惫,生活上的烦恼,感情上的患得患失,最终导致长篇的计划步入黑暗,至今也没有完成。
我们本以为再等等就能够更好地完成,于是把时间托付给了未来,却不知道在未来里,当初的热血沸腾变得死寂沉沉。没有半点涟漪,没有丝毫兴奋,反而增加了我们的惰性和放弃的念头。
2
我有一个同学,在一家动漫设计公司上班。平日里工作虽然还算勤恳,但就是有一个缺点——做事情习惯拖拖拉拉。比如,要求他今天中午之前要完成的任务,他要么会在午饭时完成,要么会拖到午休时间。如果他认为这件事太简单了,他就会先且放一放,等到被催的时候再来赶。
有一次,他设计出的一款动漫游戏软件深得客户的喜欢,公司领导要求他代表公司跟客户进行接洽,并对整个游戏软件开发做个详细的分析报告。而这个准备的过程只有一天。
他为了能在客户面前崭露头角而欣喜若狂,也对自己熟悉此款游戏设计而信心满满,觉得这是小事一桩。
当天,他拨弄着自己内心的喜悦,玩起了游戏。到了晚上,他准备制作分析报告的PPT,可是朋友邀约他参加生日PARTY,而且一定要参加,否则就是不够义气。
他碍不过情面,只好劝慰自己早点回来再完成。可谁知道,当晚他却喝大了,自己误了自己的大事。
结果,等待他的只有一条路,他被解雇了。
总是宽待自己,不够自律,助长自己的拖延症,与其说这是一种坏习惯,不如说这是一种病。拖延,从来不会收获好结果,只会让我们挥霍掉好时光,甚至成为人生的绊脚石。
3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很受人启发,他告诉我们: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可是现实中,我们不都是那个喜欢再等一等、习惯再等一等的“拖延君”吗?
等待,并非过错,拖延,却是硬生生的挥霍。
今天你不想做的事情,往往明天你也不会去做,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拖延症。
我们总是认为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做,其实到头来却发现,我们不但辜负了时间,也辜负了自己。
放下惰念,拾起自律的习惯,把握好每分每秒,生活自然会回馈予我们希望和美好。
不要想着把今天要付出的努力推到明天,也不要想着今天的努力就一定会配得上明天的美好。凡事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未来才能是丰盛的、燃烧的、光芒闪耀的。
所以,此时应该做的事情就此时做,不要让遗憾留给明天。
让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说:滚蛋吧,“拖延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