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这句话和前面的两句话可以合起来一起看,都是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的。施恩不求望报其实还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也做不到。有句话说“养儿防老”,养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自己老的时候有个依靠。提及教育,家长们也常常说,我为你操碎了心,你给我的是什么成绩?!
从另一个方面说,父母养育儿女又是世上最不求回报的行为,天性使然。现在育儿圈流行一个名词叫做“吞金四脚兽”就是比喻养育一个孩子的花费之高,甚至有人比喻说,孩子的身高等同于同等高度的百元大钞。
晓谦自己也深有体会,从出生的婴儿床、婴儿车、玩具、奶粉、尿不湿到长大一点的早教投入,紧接着学区房、择校费等等,家庭的大部分开支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历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足够我们小夫妻周游世界了。可是虽然肉疼,却没有想过让他给予相同的回报,只想着他能够生活的更好。
由小家推及社会,对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可以施德不求望报,付出了首先是自己会有收获。如果期待别人的回报就会患得患失,反而会损害自己应有的快乐。观察小孩子之间的交往会发现,孩子之间的互惠是不求回报的,除非家长一直在教育他要分享。有一次带儿子去游乐园玩,和儿子差不多大的一个小女孩就霸占了大部分玩具,同时还看上了儿子手里在玩的那一个,她就抢了儿子手里的玩具同时硬塞了她不喜欢的一个玩具。然后告诉儿子,老师告诉我们要分享。这样的分享,其实只是索取罢了。
反观儿子在幼儿园和他的同学相处,他对自己喜欢的小女孩会主动给她拿水,和她分享玩具。发自内心的帮助对方,我看儿子确实蛮开心的,结果自然是两个人的关系很好。
李慈雄先生说我们最珍惜的友情是在学校里,没有功利性的情感,这一点大家都应该有所体会。单纯的想帮助别人而不是功利性质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别人可以要求我们不回报。可是从自身出发,我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好一定要给予多倍的回报。
回想自己日益年迈的父母,他们在当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我们最好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他们需要我们了,我们能袖手旁观。那真的没有人性了,相信在社会上也没办法很好的立足。
对朋友,他们帮助了我们,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深有感触,孩子特别善于学习,所以身教先于言传。自己的行为会代表太多的内容,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
孩子那一份纯真的善意,让我们共同守护好吧,利益之争只会消磨掉孩子的那一点纯真和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