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地想学习?
主动学习的唯一原因:体会到学习行为有好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的某个学习行为能得到好处,那这个行为就会坚持下去。如果他的学习行为没有好处,甚至得到了坏处,那这个学习行为就不会坚持下去。其实不只是人类,动物也是一样。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他专门做了一个箱子,就是斯金纳箱。他把饥饿的鸽子放到这个箱子里边,由于这些鸽子都很饥饿,一进去就到处乱啄。它们啄别的地方都没有反应,但是只要啄到箱子里的一个按钮,一颗食丸就会出来。鸽子开始还不懂,吃完这颗食丸后会继续乱啄,等它下次又啄到这个按钮的时候,又有一颗食丸出来,几次之后鸽子就学会了,如果饿了,直接啄这个按钮,就会得到食丸。因为啄按钮的行为会有好处,所以鸽子啄按钮的行为就会被强化,鸽子就会自动、自发地去啄这个按钮。
反过来,如果每次鸽子啄那个按钮之后什么反应都没有,鸽子还要不要继续啄按钮?肯定不会。如果鸽子每次啄了那个按钮,不但没得到奖励,反而遭到一次电击,会怎么样?鸽子就会逃避那个按钮,离它远远的。
根据这个实验,斯金纳提出:如果因为一个行为得到好处,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坚持下来,这就是强化。如果因为一个行为得到了坏的结果,这个行为就不会再发生,这就是惩罚。
孩子学习行为中的“强化”和“惩罚”:
我们再来看孩子的学习行为。在孩子每天的学习中他是得到了强化,让行为坚持下去,还是受到了惩罚,让他想要逃避呢?
如果孩子有一次特别快速地完成了作业,完成时的这种成就感,会让他发现:真好;如果家长又把后面的时间交给他来自由安排,那以后孩子回到家就会立刻写作业,因为完成的时候很快乐,之后自由安排自己时间的时候也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坚持学习。
但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任务本身就很枯燥,让孩子觉得很难受,家长还因为他学习状态不好而责骂他,这就相当于学习行为伴随着很多坏事,这个学习行为就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孩子每天哪些学习行为做得特别好,能够坚持下来,那一定是这个学习行为中有好处。哪些学习行为他总是很难坚持,那一定是这个行为没让他得到好处,甚至有坏处。
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是什么?是在他学习的时候,要让他体会到学习行为的好处,不能让他觉得学习行为有坏处,如果我们过多唠叨、指责、批评,或者在他进步后不断给他增加新的任务或负担,那么孩子就会不爱学习。
所以,对孩子来说,有好处的行为,就会坚持;没有好处的行为,没法坚持。别说孩子了,很多成年人也是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才看那么多书;在挥汗如雨地运动之后获得舒畅和快乐,才会天天想去健身房。
进化论认为用进废退,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有好处才能保持。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看到、体会到这个行为可以有什么好处;要想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看看这个不良行为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好处,满足了孩子什么样的需要,这时我们再找到一个恰当的替代性行为来满足这个好处,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