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读灵魂》

作者: 来郑坤茹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22:17 被阅读79次

与鲁迅重逢,缘于民众给先生的三个字“民族魂”。读鲁迅,读伟人的灵魂,也读自己的灵魂。

人到中年,本该是家庭、事业渐入佳境的阶段。而我,却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大学毕业,我进了一个工厂,两年后辞职打工,经历了一场苦涩的初恋,三十三岁在母亲的泪水中与相识不足半年的老乡完婚。生下女儿后成了一名家庭主妇。今春,本想找个工作,却四处碰壁、成了职场中的弃儿!落寞的心境,犹如伴着我那代人血液流淌的旋律:曾以为我的未来不是梦,曾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在旅途却付出了爱的代价,光阴的故事带走了悄然消逝的青春,再回首不禁叩问:一生何求?

就这样,我走进了图书馆,遇到了那位久未谋面的老人——鲁迅。读了鲁迅才知:“伟人啊,你的痛苦比我多!”

1.丰富的痛苦

在我印象中,鲁迅是一个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成功人士:妻子是许广平,儿子是海婴,一生著作颇丰,功成名就,妇孺皆知。却不料,这么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也有诸多痛苦、无奈的一面。

原来,鲁迅的正室叫朱安。对她,鲁迅毫无爱情,却为尽孝道,为发扬人道只能“好好地供养她”。许广平是鲁迅年近五旬才结束了自己苦行僧式的生活觅到的“爱人”,却只能获“同居”的名分。不消说那个时代,就是当今社会再退回去十年,这种尴尬身份也不知要遭受多少流言者的非议。难怪鲁迅感叹“孩子出生一俩月,就被骂了四五回”。

文学写作应算鲁迅的主业,但他的事业之路也并不平坦。一生颠沛流离,跳槽五次,避难六回,笔名换了四十多个。第一份工作在杭州教书,主讲“化学”和“生理卫生”,兼做“博物学”翻译。回到绍兴后,当过教务长、校长。后来又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做了几年公务员。不过,与而今公务员不同,迷了路的鲁迅当时精神异常痛苦,度过了相当长一段痛苦挣扎的岁月。从一九零九年六月回国到一九一八年四月《狂人日记》问世,近九年间,鲁迅只写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文言小说《怀旧》。

鲁迅的痛苦是丰富的:祖父罹难、父亲病逝、生活困顿、兄弟失和以及肺结核病痛的折磨;生前看遍了“看客”及章运水类麻木的生,也看透了刘和珍、柔石等另类的死······鲁迅用读书慰藉自己的心灵,用写作作为对生活的反抗。他一生读书一万六千册,写了洋洋六百万言。真可谓“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皆如是!”

与鲁迅的“大苦”相比,自己的苦痛不过是“小苦”,等若轻尘、微不足道!

2.理想点亮人生

我常想,鲁迅一生痛苦虽多,却也并非没有转机。假如他学医不辍呢?假如他定居日本结婚生子呢?假如他利用一下因《呐喊》而红遍世界的名人效应呢?假如他担任公务员时能安分守己地做个好公民呢?······然而,因为他是鲁迅,所以没有假如。

鲁迅的一生是风云变幻旧中国的缩影。他的性格是时代要求和个人经历交织的产物。痛苦让他思考,也让他补断做出选择。推动他踏碎荆棘勇猛前行的是——理想。

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其人格理想曾有过三次重大转折:先是“科学救国”,继而“医学救国”,最终“文学救国”。

在“科学救国”之路上,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学过水兵,在矿路学堂学过开矿,明志欲做“戎马书生”。在东京弘文学院求学时,剪掉辫子、立下誓言“我以我血荐轩辕”。“医学救国”,主要是为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医学之进步,同时兼为“救治那些和父亲一样求助无门的不幸的病人”。“文学救国”的直接导火线是“幻灯片事件”对鲁迅的刺激,思想萌芽却更早。弘文学院读书时,常与徐寿棠讨论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在哪里?弃医从文之后,鲁迅慷慨激昂写下了《文化偏至论》等四篇文言体论文,振聋发聩提出了“掊物质而张明灵,任个人而非众数”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数”,既要“立国”,必先“立人”,彰显了他精神救国的远大理想。正是这盏明灯指引着鲁迅把追求个性的觉醒和精神的振奋作为他毕生的事业。“五四”运动之后,自觉地与革命前驱者步调一致,在争取民主和民族解放的道路上迅跑,在斗争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与鲁迅相比,我,一名“知识分子”,曾被鲁迅寄予厚望的“精神界的战士”,是否已经因消解了精神的价值,而丧失了时代进步中独立存在的意义?

3.大爱无疆

理想,说到底是一个人怎样活着的问题。然而,生活中常是立志向的人不少,但达成夙愿的人不多。原因何在?鲁迅的答案是理想,虽有高下不同,却必须有个意义。在时代召唤面前,鲁迅选择了做一个为民请愿的人,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这其中蕴藏着的是鲁迅博大的爱。

鲁迅是平凡的,因而他有常人之爱: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爱朋友。鲁迅更是伟大的,因而他能冲破“本我”上升为爱大众、爱生命、爱真理、爱正义的“超我”之大爱。

鲁迅爱那《一件小事》中摔倒的伊、车夫,爱那被封建礼教“吃掉”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也爱闰土和常妈妈,更爱千百年来已被“吃”和将被“吃”的“孩子”——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号······

因为爱大众,他创作白话,推动大众文学和大众语文,他翻译外国小说,撰写文艺学术著作,提倡大众美学教育。因为爱真理,他“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因为爱正义,他自比“白象”,虽滴着血,也要苦战到底!因为爱生命,他回忆儿时那个荒废的“百草园”时,对一草一木都是无限深情!

鲁迅以“不要怕做小事业”的“泥土精神”,整理古籍、抄录石碑,专研佛经。出任老师时,为学生开化学和生理学实验课(按:曾破天荒讲解生殖系统的器官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上山采集植物标本。

鲁迅以损己利他的牺牲精神提拔文艺新人,帮他们编稿子、改稿子、介绍稿子、校对稿子,给他们垫钱、支助他们创办文学期刊。创办木刻班,举办展览,推动木刻版画。弥留之际,不顾病体,还讲“要赶快做”、“为中国多做一些事”。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

因为跨越国界的人类之爱,他对不幸中的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和萧红都同样伸出援助之手。当读到那历史一刻的会面——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拖着病体,穿着单薄的旧棉袍,来温暖萧红的心,并掏出萧红曾写信借的二十块钱时,我落泪了!

鲁迅以行动实践着一个真正“知识阶级”的誓言,发出了感动中国的、也感动世界的声音。他实现了自己生命的大飞扬!

掩卷沉思,我不禁自问,是否因囿于“小我”的格局才使人生黯淡无光呢?我尚没有完整清晰的答案。但可以确信,在今后人生之路上,这个老人将永远横在我的面前,我终将绕他不开了!

(全文完)

相关文章

  • 《鲁迅 ▏读灵魂》

    与鲁迅重逢,缘于民众给先生的三个字“民族魂”。读鲁迅,读伟人的灵魂,也读自己的灵魂。 人到中年,本该是家庭、事业渐...

  • 读鲁迅

    读鲁迅 池窗 今天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灵魂紧挨着先生,也越能感知到先生,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去纳喊,先生是寂寞的,他文...

  • 和鲁迅一起过日子【16】

    我把读《鲁迅日记》称为“和鲁迅一起过日子”。其实,读《鲁迅日记》只是我读《鲁迅全集》的一个节目。 仅读《鲁迅日记》...

  • 灵魂狂人——鲁迅

    今日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在座十分熟悉的一位人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巨人,具有“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 你的脚下,我的脚下。

    书是人类的灵魂,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在书中,我们可以读李白的潇洒飘逸,读苏轼的洒脱豪放,悟鲁迅...

  • 游走在鲁迅的世界里(2)

    游走在鲁迅的世界里(2) ——读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 读鲁迅的小说,会发现鲁迅的小说里时常是“希望与绝望”的交...

  • 读鲁迅

    最近在读鲁迅的文章,放在几个月前恐怕连我自己都不信。 我之前不大喜欢看他的文章,也许是小时候读书时没能读懂他的文章...

  • 读鲁迅

    小康之家中途衰落,他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辗转几个学堂,努力考取了公费去日本留学的资格,他又...

  • 读鲁迅

    这是一道文化上的风景线,这是一座文学上的里程碑。 多少年过去了,他仍然被人谈起,被人议论,被人责骂,被人尊敬,被人...

  • 读鲁迅

    曾记得初中时,老师一提到鲁迅的文章,就要说这句话,所以今日细读鲁迅的文章,看见它时,记忆犹新,很是怀念当年。但当我...

网友评论

  • 晴雪凝:哇写那么多字,我要慢慢品读才得。坤茹姐好棒!👍🌹
    晴雪凝: @来郑坤茹 你做事好有毅力,也好专注,我就缺你这样的优点。我很容易分心。
    来郑坤茹: @熊熊_9340 有个多余字“演”
    来郑坤茹: @熊熊_9340 我当时被奖励了一个盛大网络电子书,还有全年的《文汇报-读书周刊》,就是还嫌我演眼睛坏得不够厉害,让我可劲儿读呢!😀

本文标题:《鲁迅 ▏读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yp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