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读文本语言
文本的语言,倾注了作者的匠心与苦心,它藏着解密文本的密码。文本解读时,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并通过创设情境下的朗读教学来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从而熟悉语言规律,体悟表达技巧,培养运用能力。
梁小平老师在讲解《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就特别注重语言的品读。
三、品读文字,读叶老其人
师:文章写了那么多事情,哪一个最打动你?
生:送信。第 5 自然段写了第二天就接到了叶老 的回信,可见叶老回信之快,十分有心。
生:修润作文最打动我。第 2 自然段说“我编课 本,他领导编课本”,第 3 自然段又说“好像应该做 主的是我,不是他”,叶老领导编课本,但他却向“我” 请教,他是在不耻下问。 师:你抓住看似矛盾之处读出了叶圣陶先生的 不耻下问。
(一)教师引导,精读示范
生:送客特别打动我,文中写了“他一定还是走 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 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三道门”“四 道台阶”“鞠躬”这些词语都写了他送客送得很远。 我觉得他特别有礼貌。 (师板书“有礼”。)
师:那叶圣陶先生的这个送客和同学的送客哪 里不一样?
生:前面第 2 自然段作者说“这之前,我当然知 道他”,由这个“当然”可以读出叶圣陶先生的名望 当时已经比较大,他这样一个受人爱戴的人还这样 送客,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像第 3 自然段作者所说的 “待人厚”的人。 (师板书“宽厚”。)
师:我们也经常说“不要送,不要送”,这种口头 上的表达我们一般称为“劝阻”,文中张中行先生用 的词是什么?
生(齐):“ 拦阻”。
师:“拦阻”和“劝阻”有什么区别?
生:劝阻是语言上的,就是我们说的客套客套, 拦阻则是行为上不让再前送,是真心、诚恳地不要再 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中行先生用词之准确。 (师板书“诚恳”。)
生:还有,告别的时候,他鞠躬,口说谢谢。特 别是鞠躬,他给那些来看望他的人鞠躬,我感觉他很 平易近人。
师:鞠躬你分析得很好,老师还有一个发现—— “口说谢谢”,后文也出现了一个谢谢,但前面的修 饰词不同。第一遍出现时是什么?
生(齐):“口说谢谢。” 师:第二次出现呢?
生(齐):“不断地说谢谢。” 师:为什么要变呢?
生:后来他已经不能起床了,他是想多说一些谢 谢来弥补他不能把客人送到门外的歉意。这是一种 补偿,写出了他内心的愧疚之情。
师:叶老这样送客,但张中行先生却说这是“一 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末节”是什么意思?
生:不起眼。 师:你觉得这些事是末节吗?
生:在叶老眼中这此事是最末节的事,由此可见 叶老待人的真心我们常人很难及。
师:那张先生为什么要记下这些末节呢?
生:因为叶老的这种真心深深地打动了张先生。 小事见人,末节叶老都做得这样好,更何况其他呢?
师:你说得真好,我也被打动了。由此可见张中 行先生所用文字意蕴之丰。
“情境”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丰而能够激发学生文本思考、文本解读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对语言进行品析,入情、动情、忘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综上可见,叙事类文本的解读是有其路径可寻的。
教师在确定文本解读的起点后,应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同时注意建立整体文本逻辑和分析不同层次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品读语言。
依循以上路径,在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中,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和语言文字的恰当使用,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文本解读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語文核心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