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晴
最近孩子学习了课文,名字叫“秋天来了!”我一听就莫名的感觉格外的振奋,好像找到了心中所属似的,如此熟悉与陌生。作者的文字优美,流畅但又简单柔顺,那种淡淡而又情深的描写,让我觉得真的是这样,一点也没错,说了我想说的,道了我想道的。
一篇好的文章,它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能够引起共鸣的同时,那种字里行间的细致入微,不拖泥带水,一字千金,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我问孩子:“你背过了没有?”儿子撇撇嘴不好意思地说:“没有!”
“但我听老师布置作业前天都让开始背诵这个课文的,你还没有背过?很难吗?”
我了解儿子。
他只是觉得不喜欢,或者体会不出来这字里行间的那种秋的滋味,体会不了里面细腻的情意便觉得枯燥。
这怎么会难呢?可能是孩子还缺乏那种细腻,细心的那种观察。
为此我犯了忧愁。我很热切的想让孩子知道,这篇文章很好背。可我不知道怎么去告知我当时对于孩子的心情。
于是我说到:
“让你自己来写写秋天,你会怎么写?”“秋天不就是这么几个特征吗?很自然发生的事情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_?只是作者写的比较流畅,简明而已!”
“你也可以模仿他,春天到了,夏天到了,冬天来了,是不是?”
孩子木木滴睁着他的眼睛,眼神里面是空洞的。
“你不可能说,夏天来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吧!你也不可能说夏天,天空那么高那么蓝吧,是不是?”
“比如你现在不能穿凉鞋了,不能穿短袖短裤了是因为秋天来了,天渐渐转凉了,过几天还要穿棉袄呢!”
我站在客厅的窗前,让他过来“这些都是生活实际的东西,你可以来看,看看树叶是不是黄了,是不是落了?”我朝窗外看了一下,窗外的树木还都是绿色的,叶子并没有黄,没有落。我的心情有点急切,该怎么给儿子举例这个文字描写的真实,准确!让他容易去体会,产生联想,让他对于优美生动的文字留下足够的信任,不觉得枯燥,信服并且热爱的印象,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最真实的理解体会,栩栩如生的刻画,这些有时候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我有些着急,我准备说着,可俯视着窗外没有一棵植物能代替我想表达的内容。我把纱窗打开,把头伸出去,还是没有找到那个能证明秋天来了的特征的纪念。没有!
窗外有很多树。现在的天气好像没有很多年前转凉的快,除了一大片草坪的色彩有点泛黄以外,一切还都是绿意央然的样子。
我什么证明都没有找到。也从未注意到,这种迫切想让儿子感受到的那种“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那种画面竟然没有!小区的景色是经过布置的,大都是一些四季常青的植物,不怎么落叶。
我以为有,入秋这么深了,我也竟然没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窗外,并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是不是真的跟印象中的秋天相称。我从未注意,以为一切都应该那么自然,那么秋天来了,树叶黄了的景色应该随时可以见到,指到哪处哪处就应该是秋天的样子。
有点挫败感和茫然,我也竟然活了这么长时间,连自家窗外的景色竟也不是那么熟悉!
我希望儿子会在我的指引下跳着,兴奋着“是呀!是呀!妈妈,你看,的确是这样!这篇课文好背多了!说的就是秋天!我感受到了!”
恍惚之间,我才察觉:噢!我已经来这所城市很多年!竟然对它的熟悉依稀有着童年的影子。
我的童年,在农村长大。每到秋天,那种天气转凉的感受格外明显。每日去上学,眼看着周围的景色日渐萧条,觉得是很自然的事情,已经在我的童年里根深蒂固。秋天本该就是这样子的。家乡的村子里,路边,没有柳树,没有常青树,更没有那些名贵的植物,有的只是梧桐树,槐树,楝树或者杨树东一棵西一棵的到处屹立着,一到秋天,路边的小树先是蔫起来,大树尚且还有点精神,但那种深秋的萧瑟会在一夜之间,使得整个儿树都光秃秃了。
可能城市里的秋天并不是那么明显。
城市当然是美丽的地方,但小乡村的野生野长,最最淳朴的情感的流露,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自然风光,仍让我记忆犹新。
草坪之外的那一头,儿子手指着那边,好像看出了我的急切与失落:“妈妈!你看,那不是一棵树!那棵树叶子都黄了!”我很渴望似的朝他手指的那边看去,什么也没有,可是儿子一直在用手指着。噢,我看见了,在离的挺远的地方,草坪那一头有一棵细细的羸弱的小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在风中摇曳着。但因为离得远,也看不清是棵什么树,可能是一棵银杏树,整个叶子是黄色的,好像快要枯了的样子,总之此时心中总归是燃起了一丝欣慰跟希望,没有让儿子失望吧!自己欺骗着自己。
那年,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很冷。儿子还没有出生。我们穿的挺多,从一到秋天到处都是灰蒙蒙光秃秃的家乡来到城市。城市的景色宜人,我老公说还是城市好,这季节了,景色还是这么好,没有到处都是尘土,他看看我,我也看看他,好似两个土包子,相视一笑。
城市终归是城市,自有城市的美丽,可,孩子,要知道我们永远是大自然的受益者,对自然的了解与热爱,必须坚持下去。
真正的人一定要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的放飞自己的灵魂。
嗯,秋已深,抽个时间,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