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后,有四大名琴流传于世,是为:绕梁,号钟,焦尾,绿绮。历千代,弦尽而音未绝。
号钟
齐桓公有名琴曰号钟。每奏之,琴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侍从击牛角与之呼应,悲凉凄切。号钟切切,左右皆垂泪涕下。
想来,以其奏嵇康《广陵散》,必是更加高雅清峻,怆然慷慨。魏晋时期,有嵇康等七人不慕名利,隐居竹林,是为竹林七贤,其中又以嵇康为最。此人善文墨,精音律,通丹青,性情高洁,宁折不弯,为世人崇拜。时司马昭弄权于皇宫,昭嵇康入朝为官,嵇康固然不从。司马昭终一怒之下,处死嵇康。嵇康行刑当日,面色如常,环顾日影,索琴弹之,仍慨叹《广陵散》如今绝矣。三千太学生请愿,终未免其一死。
中国古代名士风流,孤高冷傲,放荡不羁,得意保全者无几。然世人仍推崇向往。盖如号钟之难得,全在其慷慨放旷,格调高洁。操号钟之情,在颂中华古之名士。
琴操绕梁
古来有靡靡之音一说,是为乐声绕梁三日,响遏行云,温柔多情,能蚀人肌骨,使大丈夫颓靡不前。楚庄王自得名琴绕梁,终日鼓琴作乐,耽于琴乐,以致七日不朝。贤妃樊姬谏言,曰夏桀酷爱妹喜之瑟,招致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终失去江山社稷。王如今七日不朝,莫非忘却称霸天下之伟愿?庄王沉思良久,乃忍痛割爱,命侍从锤绕梁名琴为几段,再不复听。
古语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皆离不开中和二字。想来凡事凡物,万不可沉溺太过,需以本职为先。玩物本无错,乃至丧志岂不可悲可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应以绕梁为戒。盖绕梁之难得,在于治国修身之中和也。操绕梁之情,在赞中华文化之深厚。
琴操绿绮
“愁无己,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李太白所作绿绮令人心向往之。再论伯牙绝弦之佳话。俞伯牙奏号钟,钟子期善听。子期死,山林杏冥,群鸟悲鸣,伯牙怆然,叹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想江南杂花生树之时,有女一人在水之滨,纤指一拨,潺潺乐声自五弦上流出。远处的君子心驰神往,吟出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乎古来,如此美琴总与美情相配,绿绮此琴自是不例外。蔡中郎有琴名绿绮,云是驿阳孤桐所造。故事自此始。先时,有一寒士名司马相如,极通文墨并音律,以善作赋闻名于世。当其拜见富商卓王孙时,以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只一句“凤兮凤兮归故乡,傲游四海求其凰”,就令窈窕淑女怦然心动,留下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自《诗无邪》起,琴曲中所赞颂的爱情就为世人所向往。无论是有美一人的凭栏远望,亦或是翩翩少年的思慕情深,再或是天涯比邻的人生知己……都在五弦上得以鲜活。琴赋予其生机。盖绿绮之难得,在于以琴音点佩世俗之感情。操绿绮之情,在感自然情之美妙。
琴操焦尾
一段焦尾枯木,何以成传世之名琴,其中自有一番传说与辛酸。一言以蔽之,“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蔡邕不得重用,远走吴地,隐居山中,壮志难酬。一日,中郎闻听有邻燃木,闻其火爆声,赶忙于火中救出。制其所剩为焦尾琴。至此,余一时恍惚,竟至百年后姑苏城一游。夜半时分,万籁俱寂,只余寒山寺钟声隐约在耳。周围渔船俱已歇息,只余残灯几点。忽听得一人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心下忖度,大约是哪个落第才子,见夜半景象,实在凄凉惨淡,故有此言。竟也如那良木枝干,空得一身好本领,却落入柴火堆,与枯草干枝作一处了。
何如?余常思,焦尾成名琴原因有二,一自为蔡中郎慧眼识珠,极通音律。其二极为焦尾入火是仍未自弃,竭尽全力发出声响使中郎得闻。世间灰心丧气之人,何不学那琴木,于水深火热中仍不自弃,终得扬名,一展抱负。与枯枝混作一堆,于火中忍受炙烤,此为圣人常言之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耳。盖焦尾之难得,在于勉励失落之人万勿自弃,修身理性。操焦尾之情,在振灰心人之坚韧。
琴操余观之,先祖削桐为琴,乃是为叹名士性情之高洁,导政事之中和,赞世俗之情感,修世人之理性,其中又以四大名琴为最。虽皆已世传,余作之以记。古云;“大音希声”,虽名琴声已希,然其余音仍缭绕于耳,久久不绝。由此,琴操,实为中华文化之情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