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喜欢词胜于诗,可是一直都无法读懂吴文英写的这一类的长调,总觉得他的词意境支离破碎,含混晦涩。直到读了叶嘉莹先生对于词的分析鉴赏后才开始略略明白吴文英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0775691e2f1019c1.jpg)
这次为女儿读宇文所安的《追忆》这本书,其中这一篇《绣户:回忆与艺术》,用东西方文学观念对比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分析了吴文英的《莺啼序》,这本书虽然之前己读过好几遍,但这次和女儿一起读下来,竟然收获颇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942634f7c8076dbe.jpg)
篇名《绣户》就已经将这首词的写作手法非常概括而艺术的提炼了出来。所谓“绣户”就是一扇精雕细琢的门,而门的基本功能是遮掩,但是一扇被精雕细琢的门,它起到的作用就不仅是遮掩,还有诱惑。正是因为遮掩物的精雕细琢,所以更激发了观者探究遮掩物背后的,被精心保存起来的东西的兴趣,所以,这与其说是欲盖,不如说是弥彰。
这首词也正是从关上“绣户”开始的:
残寒正欺病酒,
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
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
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
随风化为轻絮。
绣户关上的那一刻,词人的心已经穿门而出。他看到了迟来的燕子,说“自己来晚了,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柳树已经发芽了,柳絮已经到处飞舞了。这里的“晴烟”是指柳丝,因春天的到来而开始变软发芽的柳树枝。而“柳”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语码,它代表的意义很丰富,它代表送别,也代表留恋。把门关上的词人却满心的留恋,他留恋什么呢?在这一阕的结尾,“随风化为轻絮”,多么强烈的镜头感啊?想象一下:词人的思绪在关上门以后,先是想到了燕子,然后想到柳,再随柳絮飞扬。在冉冉上升的柳絮中,回忆的画面开始出现,场景由“残寒欺病酒”的户内延伸出去,时间和空间都开始变换。这完全可以用于现在的电影艺术,我想如果生在现代的话,吴文英应该可以成为电影导演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71bf0637a5d9b2dc.jpg)
在第二阕中,镜头转向词人“十载西湖”灯红酒绿的美好生活。这其中有“娇尘软雾,仙溪,锦儿”。最后一个“轻”字,道出了词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悔与惋惜之情。这其中的每一个文学语码都代表一个典故甚至一个复杂文学背景知识,它们像一根根的引线,在读懂的瞬间引燃一朵朵烟花次第绽放。
结尾“轻把斜阳,总还鸥鹭”,再次把镜头推远,拉空。听众们知道场景将再次转换。繁华易逝,转眼己物是人非。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bbd667f7696b0752.jpg)
第三阕花事己尽,梦逝己远,别后再访,只见断壁残垣。曾经令人伤心伤情的遗憾,都已无处追寻。败壁题诗,眼泪流下来,滴在墨汁里,慢慢化开。镜头再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133e2cb57c2ff649.jpg)
最后一阕,从“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开始,镜头在极远从搜寻,寻什么?寻消息!寻雁会不会带来消息?寻鸾凤会不会翩翩而至?寻鲛人会不会破浪而来?最后呼喊:“魂归来兮,哀江南。”告诉远去的离人:只有这里有春的消息,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和女儿一起读完不禁感叹:真的很美!但是如果你不能把每一个引线点燃,那些烟花就不会绽放。而这正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篇幅短小,容量却巨大。每一个埋藏其间的碎片其实都是一条线索。追随而去,就会打开一扇门。每一扇门里所展现的都是千年文化演进的成果,那里充满奇思妙想,充满歧义,也正是因此,你不知道自己会被带往何处。也正是因此,这才称得上是精神上的探秘之旅。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8799/686116375920b39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