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上一个二十年代,又是一个春天,不过是郁达夫式的春天,一个老透了的春天,这个老透了,不是相对于我们今天的时光而言,而仅仅是对故事发生的那一个春天而言,如同说这一根丝瓜子长得老透了,说春天老透了是不是很独特?也只有那种境况下的郁达夫能想得出来,潦倒不觉春已老,犹着棉衣夜街潮。
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几十年前就想看,这么有名的短篇竟一再拖沓,直至今日方才读过,我不知道其中阻碍的力量是源自何物,读过方知与原先想象中的文字是相差很多的,不是好坏的差异,而是内容上的差异。大概就是这毫无边际的想当然才令我一再拖沓的吧,幸好终没有错过。
上一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已相当的繁华,也相当的贫困,但两极差异如此之大是不太清楚的,只听老一辈在生海混过生活的人说过,上海好,上海好,上海寻钱上海了,离了上海当棉袄。对于底层众生,上海的好是有限的,艰难是难以言说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个很浪漫的篇名,而其中的故事并不十分的浪漫,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拘谨,然而就是这拘谨又隐约的浪漫成就了这一名篇。陈二妹普普通通,卷烟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工,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连名字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她只有一个同为烟厂做工的父亲,普通得名姓都没有出现,只有生前的艰难和死去的不堪,一生的全部积蓄也只是十五元钱,勉勉强强够房东帮着办完了丧事,除了亲女,没有第二个亲属。这样的身世和经历却没让陈二妹有半点儿畏缩,她很好地保有了她的善良,她的纯洁,她的嫉恶如仇,当然还有她孤单少女的谨慎和警惕。她谨慎而不胆小,敢于和善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首先施善于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落魄的文青,或者说是一个背时的文青,虽学贯中西,但在当时的上海却无法谋得一份能维持生计的工作,但他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有不屈的意志,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意外的译文稿费虽仅区区五元,在购了必须的春衣后已所剩无几,但他依然买了糖果杂食,以回报二妹的前情。这就是高手吧,总能以小见大,而且小得那么真切,小得那么动人。也因为这一个小事件让陈二妹释去了前疑,她知道了“我”在春风沉醉晚上的行踪,并不是她原先认为的不善,这又是她的性格和人品的一种提升,她不仅嫉恶如仇,而且心直口快,不因对方是文化人,是初识,是异性而畏言怕语。
小说的结尾也是挺有意味的,“我”竟不敢向陈二妹表白,这是一个文青的自卑,也是一群文青的尴尬。
那一个年代,在上海的邓脱路上有这样一对青年是上海的不幸,还是上海的大幸?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已经老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