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带孩子回老家,给他的太爷爷太奶奶和太姥姥扫墓。
没想到,扫完墓后,小家伙冷不丁的问我:
“妈妈,太爷爷他们都死了吗?你也会死吗?”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人无法避开的终极问题。很多小孩都问过类似的提问,关于死亡他们也非常担忧和困扰。
记得小时候,我10岁那年奶奶突然得脑溢血去世,当我被通知赶到奶奶家时,她已经被蒙上白布,放入灵堂。家里人来人往,非常忙碌。
趁着大家都忙的时候,我想偷偷掀开盖在奶奶身上的白布,不想被一脚跨进来的二娘看到了,大声呵斥我:“你干啥呢?不知道奶奶死了吗,不能看啊!”
二娘随后又把我这个事儿告诉我爸,我爸将我好一顿训斥。
我本来只是想偷偷的看奶奶一眼,从没想过自己这样做是大不敬。我当时只是好奇,奶奶一个人躺在那里干什么?
从没有人正面告诉我奶奶已经死了,也没有人告诉我要和奶奶做最后的告别。
02
江苏有一个男孩子胡博文,说他的爸爸牺牲10年,妈妈为了不让他伤心,整整隐瞒了10年。
妈妈的做法当然是出于更好的爱护儿子,但10年都未曾回家的爸爸,也让儿子心里充满了疑虑?爸爸不爱我们了吗?为什么从来不回家?
这让他心里当然会产生一些隐忧和害怕。
有网友认为,当我们把孩子隔离在死亡之外,其实并不是真正在保护孩子,也有可能会因此而伤害到孩子。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因为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我们都非常忌讳,不愿意主动提及,更不愿意和孩子提。
但不和孩子说孩子就不知道了吗?这显然是自欺欺人的,所以避而不谈并非良策,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才是正确的做法。
记得新年很火的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面有一段很温馨的画面:在饰演刘培强的吴京即将离开地球前,告诉儿子,想念他的时候就不妨抬头看看星星。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死亡意味着一个人不能呼吸,也不能再活动了,他要离开亲人和朋友,变成天上的星星。当你想念他的时候,就可以抬头看看星星。
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所说: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对于离去的人,铭记和感怀,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清明节,我们上坟祭祀祖先,也是为了表达这种情感。
03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这个问题呢?直面很残忍,所以可以借用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形象的阐述。
第一:从绘本离告诉宝宝死亡的概念
很多绘本都会提到生死这个问题,比如《獾的礼物》,能让孩子看到,在獾死亡后,朋友们所面临的悲伤缅怀和感恩。
《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能让孩子理解,人死亡之后房间里再也没有他的身影,死亡就是再也看不到。
第二:从动物身上学习面对死亡的意义
很多小宝宝都喜欢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小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小动物都能顺顺利利的长大,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所以总要面对生死的离别。
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可爱的小动物去往了他喜欢的世界,但是他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一直都非常快乐。我们怀念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加珍惜以后和别的小动物在一起的时间。
这样在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时候,也了解到生的可贵。
第三:在仪式中体验离别与死亡的含义
亲人离世,我们都要郑重的在葬礼中与他道别,这是一种仪式感,旨在让活着的人们“知生死,悟人生”。
绘本《好好哭吧》总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死,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天上不下雨,谁还会享受阳光?如果没有黑夜,谁还会在乎白天
所以理解了死亡的意义,我们才能更好的活着,更好的珍惜当下,珍惜所有,这才是死亡教育课的意义。
【本文由“宝宝创意社”原创出品。欢迎点赞、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