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安居
文/一笑东方
雨又来了,就在昨夜。
绝静的夜是单调的,偶然会从远处的山林中传来夜鸮声音。偶或传来的汽笛也会划破夜的静谧。然而有雨的夜就不一样了,小雨淅淅沥沥,打在木叶上,自有其节奏和韵律。大雨滂沱之夜,更是这雨声席卷了一切黑夜。但是,这雨声不觉着吵闹,反而让这个烦躁的红尘越发的安静下来。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在雨夜独坐,听雨到许久,想很多事,构思很多故事,于是就写了起来,写作于我就是修行。
遥想两千六百年前这段日子,当时的修行者是幸福的,因为弟子们要聚集在佛陀身旁,听老师的教诲,禅坐修行,不离兰若。仿佛今天,如果每年有一段日子让你回到母校,再一次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听讲,那不是很美的事吗?由于这个时候,天竺是多雨的季节,所以叫作雨安居。
即便到了今日,只要是有雨的日子,不论黑夜还是白昼,总会让我们脚步慢下来,坐于窗前,听风听雨,也是一种静心修行,一样的安居。日光可以照见大千世界,而智光可以照彻人心。我说过,把每一条路当作修行的路来走。雨中撑伞前行,泥泞如是,平坦亦如是。自幼生长在乡野,喜欢步行,步行于我而言就是修行,因为一步一个脚印。在那片佛国净土,佛陀不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修行吗?从蓝毗尼园,到迦毗罗卫,从菩提迦耶到鹿野苑,从舍卫城到曲女城,从毗舍离到拘尸那罗,不曾懈怠。这个故事,我听不够,也听不腻,每次听的时候心中都会升起无限福田。
雨后的林中是静谧的,此时策杖徐行或撑伞漫步都是好的。你享受静谧的同时,杂念也会滤净。
我也会在雨后的密林中寻觅佛踪,记得很多年前,我在江西上高待过一段时日。闲暇之余,去过宜丰的五峰山。无意之中走到一片荒废的佛寺面前,看到农居前一块匾额“净觉禅林”,往前行,看到几位高僧大德舍利塔,静默许久。缘起性空,由此可见一斑,心中感慨一番。我仿佛有一种看到了那烂陀寺那种感觉,看到鹿野苑的感觉,看到祇园精舍和竹林精舍的感觉。我感觉净觉二字极好,佛陀在宁寂的夜晚,繁星满天,乃成正觉。禅林也好,佛陀在鹿野苑竹林中确定了三宝,苦集灭道字字千钧……曾经的佛号如雨露已然融入这片山林,这片土地,一切归于宁寂。但是那里依然有佛光的浸润,那里依然充满着禅悦,到处是禅的印痕。而当时我所使用的手机没有拍照功能,但是那场景依然在我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今晚,又让我记起,我总感觉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佛学的兴替不由个人所造,时势使然。然而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佛存心中,法脉相续,僧为传承。然而此处的香火却无人相续,着实令人慨叹不已。但是我又想,诚如一处古城遗址,生活的人离开了,但是文化并没有断层,而是在另一个地方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正如佛学在天竺式微了,但是却被我们东土接续,不论北传还是南传,都是释家弟子。但是寺院对于佛学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幸好,虽经战火,但是这儿仍然保存的佛学的踪迹。江山留盛景,我辈复登临。真愿有一日,这儿的香火能重新燃起,那时候佛号响彻整个山谷。南无佛陀耶!
雨停了,还会再下,犹如思虑,不舍昼夜……
雨安居按农历计算是自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历时三个月。七月十五那一天是盂兰盆节,这一天道教称为中元节,民间俗称大家都是知晓的,以此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念念不忘。
有人说佛学是出世的,那是对佛学的误解。佛学看破红尘不舍红尘,回真向俗,是为回向。雨安居结束之时,佛陀要持钵远行弘法了,众弟子也要回到自己修行的丛林。佛陀最后走的时候说,修行的人要以戒为师,不放逸自己的行为,“不放逸”说尽一切修行。
雨季到来,愿君得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