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菲斯杰龙凤书香集
旅蒙商的故事(15)

旅蒙商的故事(15)

作者: 卡尔塔拉 | 来源:发表于2020-10-19 14:56 被阅读0次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流传很广,可谓“妇孺皆知”而可以和他相媲美由晋商开创的横跨欧亚大陆上“丝茶之路”却鲜为人知。由旅蒙商“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三大商号开创的,波澜壮阔史诗般的历史过程,却被封尘在浩渺的历史烟海里,淡出人们的视线实在令人遗憾。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经过多年的调研精心梳理,写出并出版了描写大盛魁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接着由内蒙古电视台王新明导演拍摄的一百集电视连续剧“大盛魁”也在全国各省级电视台播出,为国人了解“大盛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山西祁县,清代富甲一方的乔家,即现在的“乔家大院”的开拓者乔贵发和“大盛魁”的创始人王相卿他们都是老乡,两家相距也不远,乔家在内蒙古包头的“复字号”在“归化”城也有分号,但其规模略小于“大盛魁”。乔家留下的遗产“乔家大院”现在成了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而当初名声显赫的“大盛魁”在老家却没留下半点“蛛丝马迹”。

乔家大院 网络图片

    乔贵发也是走西口在塞外闯荡出一番业绩,成立“复字号”到了孙子乔致庸辈上,开始往老家寄钱,盖起深门大院,购置田产,整个家族都沾上光,因为桥家是家族产业,所以族人都能得到实惠。而“大盛魁”是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共同创业,他们创业之初就定下规矩,不许亲属在“大盛魁”打工,他们三人分的是“干股”前面我讲过什么是“干股”他们三人在“乌里雅苏台”成立“大盛魁”时,可以说是身无分文,用现在的话就是“皮包公司”但生意成功了,三人又都是股东,可又没投一份股钱,这种空手起家的股东就叫“干股”他们三人到年底按营业额比例拿提成。王相卿他们三人拿的是永久股,在经营模式上,等他们三人因年迈再干不动时,不能由家人接替,而是外聘有才能的人当“大盛魁”的经理,日常业务他们不干涉,每到一定时间召开一次股东会议,由股东根据营业额情况决定要不要续聘经理。既然有了丰厚的利润,也就有能力给山西老家寄钱,三人家族也风光过一时。但人家乔家是一个家族分银子,而王相卿他们是三个家族分银子,所以银子再多也抵挡不住这种多家分流。皇帝还有几门穷亲戚,何况普通商人更是如此了。

  在祁县老家,两家人攀比很严重,乔家人穿什么,王家人,史家人,张杰人绝不定低于他们,乔家出门骑高头大马,做豪华车马,王家也不能低于他们的档次。到了民国初年,其实两家人都开始走向落魄,但还硬撑着面子,没钱借钱也要充门面。最终还是乔家占了上风,毕竟人家盖起了“乔家大院”保留至今,而“大盛魁”的后人们没留下任何东西。当邓九刚写晋商走西口,写“大盛魁”和采访乔家后人时,乔家的后代说话底气十足,在会场也抢着往前排就坐,手里拿的都是好手机。反而“大盛魁”的后人们都坐在犄角旮旯里,用的手机也不如乔家后人的,说话也没底气。

    “大盛魁”和“复字号”的倒闭是历史的必然,“大盛魁”最后一任经理叫“段履庄”这人是很有头脑有骨气的人,“大盛魁”发展到了民国初年,俄罗斯商人已经有了汽车,他们的商队进入当时还是我过领土的外蒙古地区,由于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肯定比原始的骆驼运输即快捷又成本低廉,加上清末民国初年国内政局的大动荡,无暇顾及遥远的蒙古地区,使得俄罗斯商人占据了外蒙古的市场,“大盛魁”的买卖由于运输成本的劣势,慢慢的失去了原来的优势,最后外蒙古的独立,给“大盛魁”致命一击,所有货物都被没收,蒙古王公所欠的债务一笔勾销,晋商也被扣留了一段时间后才被允许回到“归化”城,其中也有少部分人,因各种原因留在了“大圐圙”现在的乌兰巴托,加入了蒙古籍。如果有大家机会到蒙古国旅游,有可能遇到自称是中国人的蒙古人,这些人也许就是晋商的后代。

  “大盛魁”最后一任经理段履庄民国3年(1914)临危授命当了“大盛魁”的掌柜,兼任绥远省和库伦商会会长,1919年,段履庄以高级顾问的身份,随北洋政府的军队开赴大库伦“大盛魁”重操旧业担任为北洋军提供军需的重任。随后中俄在外蒙古交涉商业事务中,段履庄在北洋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在谈判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单凭段履庄的一腔热情,不可能能挽救中俄商贸谈判的破裂。

    为拯救商号呕心沥血,他投资电灯公司,最后因各种客观原因大亏一笔,为了东山再起,段履庄又投资创办了西北运输公司,从德国进口30辆奔驰运输车,但万没想到,车到宁夏时却被军阀马鸿逵扣留,大笔资金血本无归,为此“大盛魁”的后人纷纷来讨伐他。段履庄为了挽回“大盛魁”每况愈下的处境,四处奔波,他找过阎锡山,投资公益事业,最终都没得到回报“大盛魁”的倒闭已成定局。祁县“大盛魁”的后代和段履庄的矛盾已经白热化,他们谴责段履庄肆意挥霍,沽名钓誉,在民国初年有人来到“归化”城,找段履庄算账,事态曾经发展到水火不相容,你死我活的地步。

相关文章

  • 旅蒙商的故事(15)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流传很广,可谓“妇孺皆知”而可以和他相媲美由晋商开创的横跨欧亚大陆上“丝茶之路”却鲜为人...

  • 旅蒙商的故事(2)

    清朝顺治年间的一段时间,由于山西省北部地区连年遭遇自然灾害,一些贫苦老百姓为了讨生活,开始从右卫县(现在的...

  • 旅蒙商的故事(18)

    到了1929年,段履庄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大盛魁”的倒闭在所难免。“大盛魁”的后代联合起来到归绥找段...

  • 旅蒙商的故事(9)

    到了咸丰初年,在土默川上已经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村落,开垦草场种植庄家,“板申”农业迅速在土默川上空前延伸而草场...

  • 旅蒙商的故事 (14)

    有一天王爷府设酒宴,宴请蒙古达官贵人,王相卿也应邀赴宴,席间王爷看到王相卿有些闷闷不乐,于是问王相卿有什么心事...

  • 旅蒙商的故事(12)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土默特人除了少数几家蒙古大地主之外,所有的蒙古人都没了草场,尤其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各列强...

  • 旅蒙商的故事(8)

    乾隆年间在土默特草原上已经有了两个城池“归化城”和“绥远城”其居民的构成情况是“归化城”以土默特蒙古王公为...

  • 旅蒙商的故事(1)

    山西人的精明是全国闻名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那种节俭勤劳精神代代相承,已经成了山西人的整体性格。我的故事从...

  • 旅蒙商的故事 (19)

    在“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号的发展兴旺过程中,相应的产业链“驼庄”应运而生,在归化城又衍生出了大...

  • 旅蒙商的故事(10)

    绥远城的建成,大部分木材都是砍伐大青山上的油松所建,晋商也看到了商机,清代大青山绿树成荫,高大的油松三个成年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蒙商的故事(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eu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