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菲斯杰龙凤书香集
旅蒙商的故事 (19)

旅蒙商的故事 (19)

作者: 卡尔塔拉 | 来源:发表于2020-10-22 12:53 被阅读0次
标准的一担四“垛子”

    在“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号的发展兴旺过程中,相应的产业链“驼庄”应运而生,在归化城又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骆驼养殖户,因此旧时的呼和浩特(归化)又称做万驼之城。河北省的“张家口”也有几家出名的商号和骆驼养殖大户。这里单以老呼市的晋商“大盛魁”为列,讲一讲他们驼工拉骆驼走前营,后营,库伦的情景(前营是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后营是科布多,库伦是现在的乌兰巴托,也叫大圐圙)乌里雅苏台距离归化城六千五百多华里,科布多六千八百多华里,库伦最近,一千五百多华里。

  当年以晋商大盛魁为代表的商队,无论其走前营还是后营,其运输工具就是骆驼,这么遥远的路程,穿草原,过沙漠,走戈壁滩,驼工们是怎么定位方向,找到目的地的呢?历史上早就有了从草原深处,游牧民族为了得到黄河以南的生活物资,赶着牲畜到长城脚下各关口,和长城以南的农业区,交换各种人类生存必须的基本物资的通道。但因游牧民族内部经常发生的战乱,这些道路时断时续,也没形成过规模,还不能称作商道。从什么年代开始的,由什么人踏出的这些道路现在已经成了历史的永久之谜。

      严格意义上的骆驼商道,是从清康熙末年逐渐形成,到乾隆年间兴起,清末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民国时期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骆驼作为当时最合适的运输工具,在长达四百多年的陆地“丝茶之路”上对人类商业文化做出了无声的贡献。晋商的发展和骆驼是分不开的,现在介绍一下骆驼这种非常温顺的动物,它以耐干旱,抗疾病,负重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连续走三天而体力不减而深受人类喜爱。

    在蒙古草原上,一般的晋商常使用的是四子王旗产的骆驼,这种骆驼毛色草黄,体型适中,眼睫毛略微泛白,最适合中短途运输,过去北京门头沟拉运煤炭的就是这种骆驼。还有就是阿拉善的骆驼,这种骆驼毛色稍微发红,脖子下的鬃毛较长,比其它地方的骆驼更耐劳一些。鄂尔多斯的骆驼毛色较浅,驼蹄比较大,非常适合走沙漠。

      最好的骆驼是产自外蒙古“得思更”“墨勒更王”“杭盖”“喇嘛哥哥”的骆驼,这种骆驼体型比其它地方的骆驼高大,毛色深褐色,头部比较短,眼睫毛也比较长,四肢比较粗壮,一般骆驼拖一担二,外蒙古的骆驼能拖一担四,但它吃的也比其它骆驼多,一般骆驼一顿吃三十斤草料,而“得思更”等地的骆驼吃四五十斤草料。

  骆工都非常爱惜骆驼,绝对不会虐待它们。单就“大盛魁”一家鼎盛时期就有骆驼两万多峰,有员工六千多人 ,形成了一支非常专业的拉骆驼队伍,他们沿着古老的路线,再根据实际情况,走出了共九条通往前营,后营,大圐圙的驼道,这是一条充满骆工血泪史的艰辛道路,其艰辛程度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下面我根据呼市董家花园后人,呼市文史民俗专家董昌老人的讲述,讲一下骆工们的生活,董昌老人的祖先就是养骆驼的,他的大哥和二哥都是给“大盛魁”拉骆驼的驼工。

驼工塑像

    驼工要准备走外蒙之前,家里的女人们首先是给他们准备路上吃的,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蒸馒头,然后再把馒头切成片晒干或者烤干,这样分量轻还不容易变质。再用牛肉和羊肉炒酱,这种酱里肉块切的比较大,咸盐放多也非常多,但酱里是不能放葱的,因为葱会破坏酱的味道和引起变质。也不能用猪肉炒酱,因为猪肉发阴,驼工在路上风餐露宿,本来身体就缺乏火力,如果再吃猪肉这种阴性食品,身体就会乏力,容易诱发疾病,所以驼工在路上是不吃猪肉的。炒好的酱放在一个篓子里,这种篓子是用柳条编织的,内部用猪血馋白灰涂抹,柳条篓子就不会渗漏,这种酱篓子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过去也有用柳条编织加工的油篓,酒篓等容器。驼工带的酱篓一般都是长方形的扁篓,能装四五斤肉酱。

      装馒头片的袋子也是一种特殊加工过的布袋,这种袋子要防雨雪,还要防止串味,再者驼工还有带一些炒面,如果遇到不方便休息做饭的情况,就吃一点炒面对付一顿。他们也带一些白面,如果路上遇上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吃一顿面片或面条,蔬菜是绝对没有的,只能是把酱用水化开,伴在面片里就算是一顿饭了。骆工都随身携带一个扁酒壶,里面能装三四两白酒,遇到天气特别寒冷时,随时拿出来喝一口暖暖身子。每个驼工都必须随身携带烟袋锅子和火镰,为的是抽烟御寒提神,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蛇,据说在野外露营,常遇到毒蛇,而蛇这种动物最怕烟油子味,所以驼工都有带烟袋,火镰是用来在野外生火做饭用的必须品。  每个驼工带吃的不能太多,所带的食物都是精心计划好的,要带一个装水用的皮囊,走时不装水,为的是减轻分量,路上需要根据路途情况再装水。

相关文章

  • 旅蒙商的故事 (19)

    在“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号的发展兴旺过程中,相应的产业链“驼庄”应运而生,在归化城又衍生出了大...

  • 旅蒙商的故事(2)

    清朝顺治年间的一段时间,由于山西省北部地区连年遭遇自然灾害,一些贫苦老百姓为了讨生活,开始从右卫县(现在的...

  • 旅蒙商的故事(18)

    到了1929年,段履庄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大盛魁”的倒闭在所难免。“大盛魁”的后代联合起来到归绥找段...

  • 旅蒙商的故事(9)

    到了咸丰初年,在土默川上已经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村落,开垦草场种植庄家,“板申”农业迅速在土默川上空前延伸而草场...

  • 旅蒙商的故事 (14)

    有一天王爷府设酒宴,宴请蒙古达官贵人,王相卿也应邀赴宴,席间王爷看到王相卿有些闷闷不乐,于是问王相卿有什么心事...

  • 旅蒙商的故事(15)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流传很广,可谓“妇孺皆知”而可以和他相媲美由晋商开创的横跨欧亚大陆上“丝茶之路”却鲜为人...

  • 旅蒙商的故事(12)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土默特人除了少数几家蒙古大地主之外,所有的蒙古人都没了草场,尤其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各列强...

  • 旅蒙商的故事(8)

    乾隆年间在土默特草原上已经有了两个城池“归化城”和“绥远城”其居民的构成情况是“归化城”以土默特蒙古王公为...

  • 旅蒙商的故事(1)

    山西人的精明是全国闻名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那种节俭勤劳精神代代相承,已经成了山西人的整体性格。我的故事从...

  • 旅蒙商的故事(10)

    绥远城的建成,大部分木材都是砍伐大青山上的油松所建,晋商也看到了商机,清代大青山绿树成荫,高大的油松三个成年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旅蒙商的故事 (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qx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