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交口称赞的完人,他是多智近妖的军师,他是鞠躬尽瘁的诸葛丞相,他是忠义的化身,仿佛降临人间的神。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他的相貌英伟,三国志中描述他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演义中描述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无论哪种评价,都是个实打实的帅哥。

他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我们来看一下诸葛亮的关系网,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当世名流,荆州牧刘表和黄承彦是连襟,荆州水军都督蔡瑁是刘表和黄承彦的小舅子,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蒯家,他的小姐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的一个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凤雏庞统,诸葛亮的朋友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诸葛亮通过两个姐姐和自己的婚姻及其朋友圈,将荆州地区有头有脸的人物都一网打尽了。
自身有本事,加上周围有人为他造势,一个躬耕南阳的“农民”诸葛亮只需等待明君出世,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落魄的枭雄刘备很快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介绍下了解了卧龙凤雏的故事,后来徐元直走马荐诸葛,刘备决心寻访大贤,经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说出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为迷茫的刘备指明一条康庄大道。从此刘备如鱼得水,诸葛亮也开始了他作为人臣鞠躬尽瘁的一生。
三国演义因为是小说,讲求精彩,描述出来的诸葛亮是个全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朝如萧何,能治国理政,保障后勤补给,带军如韩信,所到皆服,大略讲一下诸葛亮生平功绩,初出茅庐便三分天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打击了曹魏的士气,出使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助周郎赤壁鏖战,平南蛮七擒孟获,伐中原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制木牛流马,改进八阵图,空城计退司马懿,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这些事迹并不是所有,但是已经足够震撼古今了,三国演义夸张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却忽视了他的政治才能,而三国志陈寿则低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讲述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
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就看史书家怎么打扮了,遇到喜欢浓妆的史学家,那么就很难看出来历史原本的样子了,今天我们就来为诸葛亮这位大丞相卸卸妆,看看素颜的孔明什么样子。
第一件,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按照三国志魏略记载是吴主孙权所为
第二件,七擒孟获是假的,诸葛亮是南征了,但没有七擒七纵,当时,以诸葛亮的才智而言,不可能为了一个孟获而一而再的浪费国力。第一:因为刘备入川时,封赏群臣,已经弄得财政运作不灵活;第二:刘备才死不久,刘禅权威不够,无法控制国内形势;第三:蜀军远征,士卒思乡,后勤困难,无法进行长期作战;第四:吴魏两国对蜀虎视眈眈,长期作战必定会引起其他两国的攻击,到时首尾不能两顾,蜀军必败。
第三件,借东风是假的,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他只是作为刘备和孙权之间的联络者,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
第四件,空城计不是诸葛亮,是赵云实施的,《三国志·赵云传》援引《赵云别传》中记载了赵云版的“空城计”,摘录如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第五件,火烧博望坡的是先主刘备,小说为了突出诸葛亮,故意压制刘备的才能,试想,如果刘备是一个没有本事,只知道哭哭啼啼的主公,以诸葛亮的才智和关张赵的勇猛,会心服口服吗?
第六件,三气周瑜,查无此事,这是小说为了美化诸葛亮,才将周郎描绘成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存在。

然则没有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就否决了诸葛亮的才能呢?不是的,我们来看一个不一样的诸葛亮。
孔明出山后,最开始只是刘备的幕僚,没有职位在身,一年后为军师中郎将,负责零陵,长沙,贵阳三郡的赋税,按今天来说,干的是地税局局长的事情,此时关羽为偏将军,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赵云为牙门将军,麋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五年后,作为军师将军兼益州郡(今云南宜良县)太守。远离权力中心。此时蜀郡(成都)太守是法正。董和为掌军中郎将署左将军府事,当时刘备是左将军。益州郡(今云南宜良县)的前任太守是董和,因干的好,才被刘备提拔。由诸葛亮继任。年末,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与董和同任。当时刘备是左将军大司马。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官职没变,此时法正的官职高于诸葛亮。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此时诸葛亮的官职超过法正,但法正这个时候已经死了。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辅幼主,北伐。
我为什么屡次提法正呢,因为法正没死之前,都是法正作为军师随军征战,而诸葛亮则像萧何一样,保障后勤,他做丞相后在政治上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上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军事上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之所以名流千古,他的本事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能遵守对先主刘备的承诺,至死扶持幼主,虽然全国的权力都在自己手上,却没有做出胁迫幼主禅让的事情,试想,任何一个老板,都喜欢这样的员工,有能力,又忠心,这样的孔明何人不爱呢?
他也有缺点,他识人不明,马谡这种谋臣的角色,放到统军先锋的位置,焉有不败,他事必躬亲,作为普通老百姓这样做是好的,但是作为一国丞相,事必躬亲,不懂放权任人,早晚会累死,他是有朱元璋的劳模精神,却没有朱元璋的好身体。他战略失误,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清楚的指出,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有优有缺,有功有过,这才是真正的孔明,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诸葛丞相,犹记得当年背诵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
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以杜甫的《蜀相》来告别这位可爱的丞相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