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春花日日生(63)
焦小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92237/47100c344e4efc2a.jpg)
牡丹花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开花时,很大一朵,而且姹紫嫣红,中心的花蕾黄黄的在中间,更加衬出它的霸气,显得她更加妖艳。在花界里,妖艳的花中没有它大,没有它的霸气。品种大的花却又没有它那么的绚丽,堪称花中之王。
在唐代被奉为国花,所以从官员、文人到百姓,对牡丹都有着特殊的嗜爱和偏好,观赏牡丹成为社会风尚,牡丹文化也由此兴盛起来。
盛唐开始,唐诗中有了对牡丹的描写,并在中晚唐时期大为流行。如刘禹锡的《赏牡丹》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牡丹芳》亦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92237/d8bcefe54e9e21ad.jpg)
唐玄宗还将牡丹移植到兴庆池东的沉香亭,花开之时,带着杨贵妃来赏花,李白由此写下了那著名的《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李白以白云和百花之冠的牡丹来衬托杨贵妃的国色天香。
除宫廷御苑栽植牡丹外,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皆遍植牡丹,诗人元稹也曾在自家静安坊的宅内种植了牡丹。其中长安的慈恩寺的牡丹比别处先开,又比别处后凋谢,凡来长安者必来慈恩寺赏牡丹。
唐代牡丹经过初唐、盛唐百余年的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欣赏热情依然不减。到了晚唐,牡丹更成为当时人们怀念的象征,代表着昔日的盛唐荣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92237/942c3830ff63da77.jpg)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牡丹备受人喜爱。“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每当春天,牡丹花开的时节,总能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整个京城。
李白写道:“看花东上陌,惊动洛阳人。”白居易对此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赏牡丹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事,万人空巷。“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唐朝长安、洛阳二都家家户户,车水马龙满大街都在热热闹闹地欣赏牡丹。豪贵们更是热衷赏花作乐,如醉如狂,不但白天赏玩,夜间还掌灯把火观看。“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92237/1d9262278aa4821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