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些特别。
传统节日通常是抽象的,和文化历史的宏大叙事有关,和人性底层的恐惧或者思念寄托有关,不太适合和具体的人有关。
端午节是例外。
节日和具体的人有关,这个人得是有多特别才能撑得起又不会引起争议呢。这得是一个有强烈文化属性的人,有独特而深刻经历和成就,独立而唯一,还必须没有后代,这一点也很重要,否则让后代怎么面对这无法承接的人类的爱(似乎有隐射的嫌疑,但这是真的。)
春节和任何人都没关系,又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一个属于人类不属于具体的人的大IP。清明属于逝去的亲人,是活着的人对离世的人的思念和寄托,在具体的一天,用具体的仪式感集中表达。中秋属于不在身边但分外想念的人,可以是已逝去的人,也可以是活着但不在身边或者因为地理条件而天各一方的人。只有端午,给了一个具体的人,屈原。没人提出异议,这很特别。
中华文化和吃脱不了干系,节日的吃和日常也有明显藩篱。
春节,一年之始,怎么隆重都不过分,吃的千奇百怪满汉全席也不意外,寻常百姓家还是王侯将相都一样,用整个正月来庆祝,用从头吃到尾不重样完成仪式感。我印象中的春节,从来没有哪天肚子是空着的,都是上顿还没消化下顿又来了,至于吃了什么反而没什么印象。清明的核心是遥寄哀思,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祭祀以及与祭祀的严肃相匹配的饮食,比如青团,艾叶,清冷的,萧瑟的,淡而悠远的。中秋最简单,天上有月亮,手里有月饼,交相辉映。
端午比较特别。粽子,龙舟,雄黄酒,严肃又闹腾。
我老老实实吃了粽子,仪式感拉满。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代表世间规律的“大道”被摒弃不再为人民所遵循之后,才有了所谓的仁义的定义和规则。那些为了争夺胜利,得出输赢,区分对错的智巧之举出现之后,会产生严重的欺诈、巧智、套路、方法。血亲家人之间失去了真实的无需辩驳的和睦,才出现了所谓的父慈子孝。国家的政治管理陷入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君爱国之士。
简单而言,如果一切都遵循本源的规律,也就是“道”,那么根本不会出现“仁义”“孝慈”“智慧”等现象,不要以为这些现象是好事,如同前文所言,好与坏是互相依存而出现的,出现了这些看起来好的元素,必然是坏元素也相应而生了。总之,希望一切能按照本源的规律运作,达到道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