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哲思想法
百字瞻瞻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百字瞻瞻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作者: 一格时间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07:15 被阅读0次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 . 第十八章》

    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大道遭到废弃,由仁义礼仪取而代之,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智巧与心机,虚仁和假义,乃至“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虽有“孝慈与忠臣”,但终究还是远离了“究竟真实”的自然之道。

    在本章,老子将思考的视角从纵游万物之化育,转向了对俯瞰“国与家”的脉络觉察,并以此提醒世人,齐家与治国,切莫只求“仁义之德”,而忘却了其背后的根本之道。

    家国情怀是历代士大夫表达其人文信仰的精神沃土,不同时代在寄托感思上各有侧重。面对山河破碎,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诗意在抒情。

    受困于相同处境,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诗旨在明理。

    同样是关于“国与家”的思考,老子则仿佛腾空而起,置身到了太空,以“域外”视角来观察国家兴衰与人生起伏。学习道德经,不仅需要了解老子讲述的内容,还需细心体会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本章之中,老子以哲学的思维,超越了“国家仁义和忠臣孝慈”等具体事物,而以万物同在的整体观,观察“天道”与人道,人道固然可贵,天道犹为可期,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所做的是终极思考。

    老子并不否定儒家的“仁义礼智”,而是强调“天道即大道”才是万物的本原。人若悟道,知晓了“道”的无所不在,才会自然从容的生活。而没有了“道”的引领,人就如同失去灵魂的浮萍。

    陆游有一首题为《宴坐》的五言诗,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周流惟一气,天地与人同。天道故不息,人为斯有穷。蛟龙上云雨,鱼鸟困池笼。宴坐观兹理,吾其若发蒙”。

    是啊,仁义与孝慈是人间美德,可终究还需人来恪守实施。而人是有限有穷的,唯有大道周流不息且贯之一气。我们若能参悟出本原之道,不就如脱困于池笼的鱼鸟一般,而一跃化身为乘御云雨之上的蛟龙了吗。

    我想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吧,若要助益孩童摆脱现实池笼的羁绊,实现其人生的“鱼跃龙门,凤鸣九天”,需将关注点回归到孩童生长的本原的自然之道上来,以整体观看待生活与学习,与万物共生共融,培养高贵之精神,涵养丰盈之性情。

    若始终持守此孩童生长之道,则仁义之德可期已,孝慈之爱可期已。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字瞻瞻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by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