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作者: 水彩小昕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0:41 被阅读13次

    书名: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作者:刘瑮

        现在养孩子,不看上几本书、不怀揣几套育儿理论都不好意思说你爱孩子。小时候是如何喂养,长大了就麻烦了,德智体美劳,为娘的只能自己先行修炼。 双十一凑单了一本书,价格合适包装讨喜。开始倒没觉得内容惊艳,只是觉得可为自己提个醒。但其是其中一个章节:尊重孩子的安全边际——平等原则,意外的引起了很大的共鸣。

        我小时候跟父母是没“平等”这个概念的,用我妈常挂嘴边的话说“惯着你吃惯着你喝还惯着你脾气?”。吃人家的嘴短,在大人们的概念里,乃至延伸到自己的概念里,自己就是彻头彻尾的附庸,是不该有什么“平等”、“主权”这类要造反的念头的。更有甚者,周围的亲朋好友纷纷以可以用一句话达到打击自信心、让人丧失生存意志为主要乐趣,渐渐的,所谓沟通就剩下服从或者抬杠了。

        书上说沟通不畅容易引起很多听起来很恐怖的心里疾病,看看现在的自己,似乎也没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只是还是会特别羡慕一家人能如朋友般时常念叨念叨自己的喜怒哀乐。沟通的前提是平等。这种平等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比较容易做到,反正你讲你的道理她也不懂,在孩子心里你也一样是咿咿呀呀不知所云,也就平等了。在孩子有自我意识之后平等就说来容易做来难了。这是家长容易觉得孩子不听话、很烦、或者不爱跟自己沟通,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意愿甚至是专属于孩子的规律,她们并不能也不愿跟我们这个“中央”保持一致,更可悲的是专家说那望穿秋水盼来的“听话”还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所以平等原则之下,你要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自己就得先成个什么样的妈。比如希望孩子每天给讲讲跟小区哪个孩子玩了、吃了谁的糖,自己就要首先交代在单位偷看了哪个部门的叔叔、做了哪些很牛的工作抢了谁的奖金。希望孩子拥有令人敬佩的品格,自己就不能在公交车上假装看不见老大爷,最重要的是在抱怨孩子“熊”之前首先得反思己过。比如一日,小桃子拿着一块梨给我吃,本来温情脉脉的画面,可她突然冒出来一句“你吃屎呀”,所有美好瞬间随风飘散。正准备柳眉倒竖,灵光一现想起这句大概是源于昨天自己对着小狗说“你是不是吃屎去了?”这一句。为了避免“禁果效应”,不加强她的记忆,只好如常的大口吃掉梨,并致以真诚的感谢,至于口中味道为什么奇怪就不要深思了。好消息是两天后她完全忘记了这句话。

        书里除了对父母的恐吓和要求外,还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内容,比如怎么用“禁果效应”激励孩子(就是咱们那个传统的“把你的饭饭给小狗吃吧,小狗馋了”,然后孩子就开始猛吃饭);比如那个让人头疼的“这个是我的,不给他们玩”,是正常的,完全不用担心如果你不管孩子他就得长成山大王,所以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就能平静的冲着对方孩子妈妈傻乐或者赶紧转头假装没看见;再比如,孩子的“说谎”有时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并不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只需要让她明白说谎并不能达到目的,过了那个阶段就好了。但凡表达“出现的这个现象父母只需要耐心等待孩子长大”这类思想的内容都是值得拥护和推广的!

      当然, 还有一些需要引以为戒。首当其冲就是不能过度保护,要给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让他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发展能力、锻炼情商;不能用冷暴力摧毁孩子的自信心;不能让家庭的不和谐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还有一个数据,现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90%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在父母身上,其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占60%……我……无语望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ss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