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
用框架效应改善你的决策行为

用框架效应改善你的决策行为

作者: 好鱼知时节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22:31 被阅读0次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潜在的思维困惑,导致出现不同的结局。

这种现象就是框架效应对思维的影响,因为大脑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被不同的现象干扰了,虽然这种现象是同一个事件做出的不同表象。

什么是框架效应?

“一个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在逻辑意义上很类似的表达,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出现的不同结果”

在美国,有人做了一次框架效应实验—关于突发疾病问题的实验:

  他们设想美国出现了一次突发疾病问题,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实验人员设计了两种应对疾病的方案,让两组参与实验的人分开参与,同时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第一组实验的有两个方案选择:选择A方案,有200人将生还。(72%);选择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28%);

  情景二:第二组在同样的情景下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选择C方案,400人将死去。(22%);选择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78%);

仔细看,上述两种情景方案实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将表述内容框架做了调整而已。

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

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由于表述内容的改变,让人们的心理认知参照点发生变化,大脑天然的机制让选择利益最大化,并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和损失。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往往出现这样的选择问题,潜意识里当然是趋利避害,虽然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可规避参照物让心理会获得一定的安全,而不是风险。

因此,我们的行为意识都是基于认知参照点而发生的,参照点的变化,人们决策的行为也发生变化。

人际交往中也存在很多的框架效应

比如沟通交流要注意说话方式,尤其是在向领导回报工作时候,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会让领导们获得不同结果的信息,尽管无论怎么说,结果都不太可能变化。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到人际关系困惑的求助者,有些就是由于表达不恰当所致。

框架效应怎么去应用呢?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常常会有好消息和坏消息?

1、怎样公布好消息和坏消息,才会让你的受众提升愉悦或者降低不安呢?

好消息能对事物起到激励作用,是加分的。

坏消息是负面的,对事物和人们的影响是减分的。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了四个原则:

(1)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

比如,假定今天你老板奖励了你1000 块钱,而且你买彩票中了1000 块钱,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这样的话她会开心两次。

根据前景理论,分别经历两次获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把两个获得加起来一次所经历所带来的总的高兴程度。

又如,你给人送两件以上礼物时,不要把所有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应该分开包装,这样收礼人会感觉到你送的礼物多而厚重;

若你是老板,给人一次性发5000元,不如先发3000元,再发2000元,员工所感受到的肯定是加法,工作激情和忠诚度也会大大提升。

(2)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

比方说如果你今天钱包里的1000 块钱丢了,还不小心把你妻子的1000 块钱的口红折断了,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根据前景理论,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

比如开会收取会务费时,务必一次收齐并留有余地,若有额外开支一次次增收,虽然数量不多,会员仍会牢骚满腹。

(3)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别人。

这样的话,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4)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

这样的话,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人们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悬殊过大应分开;悬殊不大应该整合。

2、心理账户与临时账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和消费行为。

比如有人捡到了200块钱,他极大可能将这笔钱花个精光,甚至出现超额消费。这个人不是什么有钱人,年收入也就一万多块钱。平时省吃俭用不敢花销,但这次行为一反常态,因为这笔横财没有被列入心理账户,而是进入了临时账户,自然会影响消费决策。

有时当某笔开支属于不同心理账户时,人们宁可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当某比钱被划入临时账户时,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各个心理账户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每个账户里面的资源(比如钱或时间)不能随意流动,因为潜意识认为,心理账户里面的钱是“专款专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有“生活费”账户——支付我们日常的相关费用;“书本费”账户——用来购买书本;“零花钱”账户——用来应付一些日常小的开支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具体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小到商家,大到政府都在利用心理账户理论来为自己服务。每到逢年过节,大小商家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活动。因为逢年过节,很多顾客都会有各种过节费或者年终奖之类的“额外收入”,这些钱很多就直接流入了顾客临时账户的“消费账户”,即使没有奖金或者相应的福利,顾客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为自己的消费账户“充值”,这时候,顾客的“消费账户”都是饱满的,因此,这时候“掏顾客的腰包”就很容易,精明的商家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尤其是阿里造的双11,已经成为了每年一度的购物狂欢。

  再如,政府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减税,直接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就是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一部分税金。从金钱数额来看,减少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应该得的,是自己挣来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

显然,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达到的效果比减税政策要好得多,更能拉动消费内需。


市场经济中的框架效应有哪些呢?

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这就是框架效应在经济中的的表现。

  人类是复杂的高级智慧动物,拥有思维,情绪,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非常普遍。在框架效应下,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做出一种选择对后来的选择具有戏剧性的影响。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能预知哪个个体最具理性,即相对来说不受影响框架效应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很好的解释经济中的框架效应:

在A加油站,每升汽油卖5.6元,付现金加油每升油减0.6元,用信用卡付款没有优惠;在B加油站,每升汽油单价为5.00元,但使用信用卡付款单价为每升5.6元,多付0.60元。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A加油站要比B加油站更吸引人。因为,与从A加油站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B加油站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A加油站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B加油站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显而易见,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活动时,应该从用户角度出发,让用户得到收益,而非认为感觉损失了,从而有效激励他们的购买行为。

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尤其在商务活动中,通过框架效应来分析,同一个问题,多个维度分析,运用好自己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风险偏好以及场景因素,及客户性格等,有助于我们识别并降低框架效应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和延续使用框架效应的正面影响,让工作和生活更美好。

参考资料: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斯科特.普劳斯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框架效应改善你的决策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vr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