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时间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速。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注意力随着科技的更新却在日益缩短,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互联网的特质,古典老师在他的超级个体专栏里面总结的很好:永远在线,随时干扰;信息溢出,思考变浅。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下,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思考通过阅读变得更深呢?
其实,在面对如此的海量信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在被动的接收信息,在被动的阅读,表现在阅读时候茫然,效率低下,阅读完后不会去仔细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东西,是以什么样的结构讲述的。因为被动的接收信息,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去阅读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的东西,日后也没有把这些东西变成价值。
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深入的读过一本书?思考过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你每天阅读的文章,接收到的各类信息,到底给你带来了什么?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吗?
你可以辩解说,我通过手机阅读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阅读各类新闻,获得了资讯。但世界这么大,写公众号的人那么多,你获取的资讯有多少又是对你有用的?
当我们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之后,解决方案其实也就应运而生。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以“断舍离”的思维去筛选信息渠道和信息。在微信公众号上精选高质量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传播者,比如时事类的,关注几个权威的信息渠道几个,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京报等原来的传统媒体。信息渠道筛选好后,再筛选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在阅读的时候,要有目的,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
通过第一步,我们就能筛选掉了大部分信息,那么经过我们筛选后的信息,依然是碎片化的,我们接下来又该如何去吸收这些信息,提炼出真正的精华,并将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输出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了。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武器,让我们在阅读大多数的文章书籍和自己撰写文章的时候,都能作为一个主动和独立的思考者,从一个完整论证的五个构成方面,去全面审视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推理和论证。
在这个审视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思考,在自己的大脑皮层建立有效的思考回路。
批判性思维要培养我们这样的品质:
- 不盲从、不迷信,遇事问为什么?
- 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追求合理性;
-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注重推理和论证的实际运用。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预设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
一个完整的论证一般包含五个方面
1.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式+隐含的前提或假设(价值观)
在对已有论证作出评价主要考虑下列问题:
1.论题及关键性概念是否清楚明白?
2.前提和隐含前提是否真实或至少是可接受的?
3.作者是进行论证的?采用的是何种论证方式?
4.采用的何种论据,论据的效力如何?
5.作者的身份,立场和论题成立隐藏的价值观是什么?
科学的一切领域、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的思考,让我们的观念更加合理,更加注重客观的事实和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更加清楚,更加接近于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