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星期一综合征”。
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最容易想到的是,经历了周末短暂两天休整之后,又要重新开始面对工作,烦心事汹涌而来,焉有不心烦之理。
当然了,现代社会节奏紧凑,很多人根本没有双休可言,周末也是照常加班工作——可是这些没有双休的人,他们仍然会有星期一综合征。这是为什么呢?
循环与三类人
现代社会的劳动以“周”为单位无限循环,而新的一周开始的时候,人们会被迫意识到这种循环和重复的存在。
当一个新的循环即将开始时,即使是对社会本质毫无了解的人也会感受到,人生的本质似乎并非电视里宣传的“美国梦”,而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循环、出卖劳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这才是“星期一综合征”最根本的痛点。
需要认识到的是,世界上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处于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状态,需要为家庭基本的生计而努力。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多可以胡思乱想的东西,生存是第一要务,日复一日的劳动已经成为习惯。我们暂且将他们划为A类。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求知欲,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常识,有适当的洞察力。他们多从事脑力工作,能够在工作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对身体的损耗也比体力劳动小很多。但是,他们很少掌握资本,大部分收入仍然是工薪所得。这部分人是焦虑而痛苦的,就像一只突然获得了高等智慧的养殖鸡:认清了弱肉强食的规则,却无能为力。这部分人在文中姑且称为B类。
最后,这个社会上有所谓的“精英阶层”,以资本性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顶端来操纵经济。他们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自然也不会受到劳动周期的困扰。我们暂且称之为C类。
每个周一我都焦虑:这辈子有多少时间是自己的?趋势
这里提出一个小小的观点:现代社会焦虑的源头就在于,B类人的比例正在急剧增加。
而B类人的比例之所以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谈几点。
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成本急剧下降,大多数人都可以在日常的新闻中了解社会全貌,有心的人会去看一些较为深度的分析文章,极为有心的人甚至可以通过教程、网课等方式低成本获取系统性知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二,高等教育普及,更多的人掌握了批判思维能力、深度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科学方法。
三,在前两点的基础上,社会资源却仍然未向更广泛的人开放,从B类上升至C类的通道仍然狭窄。
有权势的C类人是“肉食者”,自古至今都是凤毛麟角。A类人是大多数。B类人在古代大概是所谓的“士人”,在现代则近似于我们口中的中产。
每个周一我都焦虑:这辈子有多少时间是自己的?发现自我的机会
通过这些文字,我想帮大家、也是帮自己,能够些许地从焦虑、从星期一综合征中解脱出来——太多人制造焦虑,太少人解决焦虑了。
其实,最根本破解之道,那就是在把握住某些时代窗口,用资本性收入把自己从劳动中释放出来。最近一批这样的人,大概是近几年的中国炒房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与这样的破解之道是无缘的。
但我们也可以少焦虑、尽量活得轻松一点。如何做到呢?
那就是,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生活状态,接受自己处于劳动循环中。
我们要告诉自己,其实劳动循环也没什么不好的、也是必要的。因为,从个人角度讲,劳动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从社会角度讲,劳动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必须保证大多数人是劳动阶层。
接受了这一点之后,你会发现,“星期一综合征”其实是我们觉醒和自省的契机,对我们大大有益。
受够了压力的人,会寻求解脱的方法;厌恶了重复的人,会渴求跳出的门径——这些,都是个人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于A类人来说,星期一综合征会让他们被迫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从麻木中走出来。这也就让他们脱离了野蛮状态,不再是鲁迅笔下那种冥顽不化、不求上进、冷漠自私的野蛮人。
对于B类人来说,星期一综合征会让他们痛苦,但也会额外激发他们的生产力,少数幸运或者天赋异禀的人,以创新的方式跳出无限循环陷阱,真的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无法跳出的我们,也会在这种尝试中发现自己劳动之外的价值,找到生活的一些乐趣,呼吸到一些自由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活法呢。
所以,下一次犯星期一综合征,再想“一辈子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这种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告诉自己:
是的,我接受自己处于劳动循环中,但我并不爱这个循环,即使跳不出去,我也不要把100%的自己奉献给它。属于自己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是时候行动起来,用这些时间搞点有趣的东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