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1】垂暮之年宋词中的成语39丨张元干之“垂暮之年”:江山破,人落魄,听我一曲送行歌
【释义】垂暮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快要到或已接近人的晚年。
【出处】宋·张元干《醉落魄·云鸿影落》 :“天涯万里情怀恶。年华垂暮犹离索。”
【成语2】万里江山
【释义】形容国家领土幅员广阔。
【出处】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垂暮之年”是南宋词人张元干为我们贡献的一个成语,这成语出自于他的一首《醉落魄》词:
云鸿影落。风吹小艇欹沙泊。津亭古木浓阴合。一枕滩声,客睡何曾著。
天涯万里情怀恶。年华垂暮犹离索。佳人想见猜疑错。莫数归期,已负当时约。
词中的“年华垂暮”就是“垂暮之年”的原型。
张元干写这首词时,已有六十多岁了,除了这首词外,在相同时间段,他还写了另一首《醉落魄》词:
浮家泛宅。旧游记霅(zhà)溪踪迹。此生已是天涯隔。投老谁知,还作三吴客。
故人怪我疏髯黑。醉来犹似丁年日。光阴未肯成虚掷。蜀魄声中,著处有春色。
从这首词“投老谁知,还作三吴客”一句能够看出,作者当时正在吴越苏杭一带。而“天涯万里情怀恶”、“佳人想见犹猜错”、“此生已是天涯隔”,分别能感受到作者投老无人知的感慨和飘零在外的思乡情怀。
张元干在吴越之地想家,那么,他的家到底在哪儿呢?
据考证,张元干是福建永福(今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一个福建人,为何在如此高龄跑到吴越那里去思乡、发感慨?
因为他在晚年遭遇了一次牢狱之灾,才被迫到了吴越之地,后来,大约是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就死在了苏州。
张元干为何会遭遇牢狱之灾?——只因为他之前曾给一个人写了一首送别词。
要理清其中的原委,还得从张元干早年的经历说起。
因早岁丧母,所以张元干在少年时就跟着做官的父亲到了河北,政和年初又进入京师太学,其才华也渐渐为人所知。
年轻的张元干应该是个多情公子,在政和二年(1112年),他二十二岁时,写过这样一首《菩萨蛮》词:
黄莺啼破纱窗晓。兰缸一点窥人小。春浅锦屏寒。麝煤金博山。
梦回无处觅。细雨梨花湿。正是踏青时。眼前偏少伊。
初春天气,梨花带雨,正是踏青好时节,身边却偏偏少了个她。有美景,但没美女在侧,张元干感觉很是遗憾。
虽然多情,但张元干却不愿沉迷于儿女情长,他的志向是——从军报国。
“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到了晚年,他在《陇头泉》一词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少年理想。
这个从军的理想,直到遇到李纲后,才得以实现。
宣和六年(1124年),张元干在从由家返京的途中,经朋友引荐,拜访了正在家闲居的李纲。见面后,李纲对张元干非常欣赏。第二年春天,李纲被重新召回担任太常少卿,张元干随后就成了他的属官。当年冬天,北方的金兵就打来了。
徽宗把位子让给太子赵桓(宋钦宗),然后仓皇出逃。这就迎来了靖康元年(1126年)。
李纲始被钦宗任命为北征行营使,负责京城防御。身为行营属官的张元干与李纲一道,亲临指挥一线,带领开封军民顽强抵抗,打退金兵一次又一次进攻。
难以攻城,金人就开始采取退兵议和的诱降之法。钦宗竟然接受了屈辱的议和条件以求苟安,为此李纲、张元干两人极力反对,结果李纲遭遇贬官,张元干也无奈地离开京城,一路南下而去。
没了李纲的开封,很快就被金兵攻破了。
靖康之变发生后,徽宗和钦宗都成了金人的俘虏。1127年(建炎元年)五月,康王赵构(宋高宗)在南京即位(今河南商丘),南宋开启。
已到临安的张元干禁不住写诗表达心中愤慨:
乾坤忽震荡,土宇遂分裂。
杀气西北来,遗毒成僭窃。
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
(《建炎感事》)
绍兴元年(1131年),当一心主和的秦桧当上宰相后,张元干便再也不想在朝为官了——“不屑与奸佞同朝”而“飘然挂冠”,他回家隐居去了。
回家后的张元干自号芦川老隐,虽隐,但却忘不了心中的抗金愿望。
只好用友情和山水来消解内心苦闷。
绍兴八年(1138年),正在江西安抚制置使兼知洪州任上的李纲,因上书反对秦桧等人的新一轮议和谋划而被罢职。
听到李纲罢居福州的消息后,张元干就写了首《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李纲字伯纪,高宗即位初曾一度为相)寄给他: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张元干在词中说:在山河破碎、众人皆睡的今天,只有李丞相你与我情投意合。转眼间,距我们当初一同抗金已有十年了。现在您受到打压,就如同宝剑被埋没。在如此形势下,我们在山水间隐居,还能做到心安理得吗?
两年后,李纲在福州病逝,张元干悲痛万分,连写了五首挽诗来悼念这个对自己有恩、对国家有功的一代名臣。
在绍兴八年,除李纲外,还有一个坚决反对和议的人,他就是当时的枢密院编修胡铨(字邦衡)。在宋金双方举行临安和谈的当口,胡铨愤然上书,请求高宗斩了秦桧、王伦、孙近这三个一味求和者的人头。
宋高宗没斩那三个祸国殃民的家伙,反而是胡铨因此被诏令除名,一年后改为福州签判。
抗金派在朝中没了立足之地,宋金和议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九月顺利达成,宋高宗还因此加秦桧为太师,封魏国公。
一个欲讨好秦桧的谏官,趁此机会旧事重提,出来弹劾胡铨。胡铨因此再遭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正在福州的张元干便写了《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来送行: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当时,秦桧一手遮天,很少有人还敢跟胡铨来往。但张元干在胡铨遭受迫害之时,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写词为之送行,还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这样的悲剧,词中不仅有对朋友的慰勉,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亡国之痛。
秦桧看了张元干的词后,一定会想:这不是公开和老夫我作对吗?你不是问“万里江山知何处”吗?那我现在就给你一个选择:大理寺!
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现在就有了答案:因为张元干为胡铨写了首《贺新郎》的送行词,所以恼怒的秦桧就派人跨省抓捕了他,将他关入临安的大牢,顺便抄了他的家。
张元干经人营救出狱后,就在江浙一带漫游,期间只回过一次福建老家。
“有谁伴我凄凉,除非分付与,杯中醽醁。水本无情山又远,回首烟波云木。梦绕西园,魂飞南浦,自古情难足。旧游何处,落霞空映孤鹜。”(《念奴娇》)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中秋,年近古稀的张元干登上了吴兴(今湖州)的垂虹亭,眼前呈现的万里江山,唯有一片苍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