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恢复故地
按童贯原来的设想,是王师旌旗北向,百姓归依,覆灭辽国,恢复幽燕。事实上呢,是十几万军队被苟延残喘的辽国打得灰头土脸。童贯即使再擅长欺上瞒下,诿过揽功,也捂不住这么大的漏洞。
徽宗很失望,痛责童贯无能误国。童贯慌了神,病急乱投医,金国不是很能打吗,请他们出兵帮忙呗。大宋朝富裕,花钱买服务。就这样,童贯自行设计了一个PPP项目。
他派人拜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请求金国起兵与宋朝“夹攻”燕京。
按“海上之盟”的约定,金攻中京,宋取燕京。现在,金国已经履行了约定,大宋单方提出修改盟约,条件就要重新谈了。
谈判桌上,金国再没有了先前的仰视态度和自卑心理,变得倨傲而且强硬。宋使再怎么能言善辩,终归是底气不足。谈判异常艰苦,仍然达不成共识。
最后,金国下了最后通牒:第一,金国按海上之盟的约定,将燕京地区的六个州交割给宋朝;第二,宋朝除每年向金国移交原来给辽朝的50万岁币外,还须一次性补交100万“购买服务费”;第三,如果宋朝半月内不予答复,金军将采取强硬行动。
金国要价高,童贯有点懵。不过,俗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童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咬着牙答应下来。
两国如约合力攻辽,结果除了先前辽国投降大宋顺带得到的两个州以外,宋朝毫无建树。其他州都落入了金人手里。金人把燕山府所属的几个州归还宋朝。金国人还答应,等抓到了辽天祚帝,大同府的4个州,也还给北宋。当时辽天祚帝藏在云中地区,那里紧邻西夏,辽天祚帝可能逃到西夏,所以金国要重兵防守。
不管内里如何龌龊不堪,表面上看,大宋朝至少部分恢复了汉唐故地,也算是不世之功。朝廷论功行赏,童贯被解除兵权,做了真三公,又加封徐国公、豫国公。按神宗遗训,给恢复燕云十六州的主帅封王的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9|背盟:招降纳叛
《论语》有一段对话: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百姓信任政府。”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那就完蛋了。”
在孔夫子的心目中,守信是比吃饭还重要的一等一的大事。
不过话说回来,圣人极力倡导什么,就说明我们特别欠缺什么。经常有老人家慨叹人心不古,细读历史你就会发现,人心似乎从来就没有“古”过。
在背盟违约、耍滑抵赖方面,如果宋徽宗自称第二,那么历代帝王将相就没人敢称第一。
在宋和金签订的盟书中有约定,两国不得互派间谍,不得招降纳叛。其中还立下重誓,如果违反约定,天地作证,神明降灾,断子绝孙,国家灭亡。
毒誓发的够狠吧,可徽宗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条约签了一个多月,就发生了诱降张觉事件。
张觉原来是辽的将领,金攻辽时投降。后来,金太祖完颜阿骨改平州为南京,任命张觉为南京留守。
张觉呆的不开心,就和大宋燕山府联系,想带着平州、滦州、营州投降宋朝。当月,金有一批高官前往广宁府(今辽宁北镇)的枢密院,途经平州。张觉派人把他们全部杀掉,以实际行动表示与金决裂的决心。
对于张觉的反叛,金廷的反应极为激烈,迅速派兵讨伐。张觉侥幸胜了一场,竟然以大捷报入宋廷。徽宗大喜,马上改平州为泰宁军,正式授张觉为节度使,还给了不少赏赐。
大凡蛮族,在很多地方都不可理喻,但大都极为重视盟约。大宋皇帝言而无信,明目张胆背盟,让金国极为愤怒和失望。
金太宗腾出手来,开始平叛。名将完颜宗望亲自挂帅,一战就把张觉打得落花流水。张觉无奈,仓皇逃入宋境,躲进了燕京府。
金国恨透了张觉,拿不到张觉的人头,绝不罢休。宗望平定三州之后,以招降纳叛的罪名责问大宋河北、河东、燕山三路地方官,索要叛将。
接下来的情节,就似曾相识了,徽宗的做法和新闻报道里的一些境外游客、公交车上的大爷大妈毫无二致:
燕山府宣抚使坚称没有隐匿张觉。宗望不信,说如果不把张觉交出来,就要攻进燕京,自行捉拿。
徽宗没办法,又指示杀了一个和张觉相貌相像的人,拿去搪塞。骗术被金人识破后,徽宗黔驴技穷,只好一咬牙,下令杀了张觉,把首级交给金人。
大宋对张觉事件的处理,先是利欲熏心,毁约败盟,后是推诿扯皮,毫无担当。进退失据,如同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对外失了信用,对内失了人心。
张觉临死前,懊悔万分,破口大骂。他的首级被献入金营后,燕京城内的原辽国降将与士卒,兔死狐悲,无不痛哭。从此以后,辽国降将和大宋离心离德,全无效力之心。
军国大计,在大宋君臣的眼中如同儿戏,轻率败盟,最终成了亡国的导火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