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10920/00c0e5a1f17457fd.jpg)
佛经里为了说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盲人无法分辨颜色一样,我们对一些佛法的概念,其实也很难用思维获得“圆满的答案”。
然而,正像有些人明知道盲人看不到颜色,但仍然试图让盲人通过其他方式感知颜色一样,很多佛弟子也在努力,试图用自己的六识思维去“圆满的”理解和解释佛法的究竟义理。
这真是个千古难题了!但是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呢?比如可以考虑一下,你为什么一定要告诉盲人“颜色的意义”?就像,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把每一套修行系统的每一个概念都弄“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隶属于不同系统的概念强行用一个系统去解释——有人把这个称作圆融会通!我感觉,这似乎本来就是徒劳无益的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9810920/e3dbfe075ee089ac.jpg)
但是,我们的六根既然是不圆满的,又怎么能基于六根的功能,圆满的会通一切佛法呢?就好像,红色的玻璃,和红色的火炭,摸起来的触感肯定是截然不同。你怎么给一个盲人会通——“红色”摸起来既是凉凉的,又是烫烫的?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都明白:红色的玻璃和红色的火炭,他的本质不在于颜色,而在于一个是玻璃,一个是火炭。但是,我们解释佛法概念时,却常常搞不清这个逻辑——以为自己把握了本质,其实还在文字的表面挣扎,试图做表面化的会通,却失去了概念实质要阐述的真实义!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我们有没有办法绕开它呢?还是继续像古人那样纠缠不休呢?这可能需要我们能跳出来,冷静的想想:我们给盲人说颜色,到底是为什么?能否换个方式让他得到同样的利益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9810920/fd982a03a93b4045.jpg)
写这几段文字的初衷是,看到一些佛友群里的讨论,产生一个感觉,就是大家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试图把这个问题装进自己熟知的概念框架里做解释。然后拿出来和人辩论。但是,辩着辩着其实就有点跑题了,偏离本来要阐述的核心思想。为什么不能各自有各自的表达体系呢?
就好像,我们与其费力的给盲人讲什么是颜色,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我们是否要正视他感知能力的缺陷?是否可以考虑,告诉他颜色,对他有什么意义?能不能换个方式,让他得到同质的利益?这就像,我们可不可以正视接受六识思维的不圆满,不做无谓的会通?就是按照不同的体系和次第,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企图用我们并不圆满的心识去完整阐释佛陀的圆满教义?
我感觉有些佛友好像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圆满会通一样。所以现在呈现的状态是:陷入古人争了几千年都没有答案的论题中难以自拔。可是定慧资粮又和古人差距比较大。所以想得到比较统一的结论就难了。
我并不是反对讨论,而是说跳出来,就像有人说的,看看这些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来?本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古今面对同一问题,呈现的状态有何差异?这个问题,我们是继续讨论?还是可以搁置?总之,其实可以有更多“第三只眼”的考量吧?别扎在里面旷日持久,就徒劳无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