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小学的女儿突然问我,为什么星期日不叫星期七。
不知道怎么回答,马上百度了一下。

原来,中国古代历法中,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
七曜中的头一个就是星期日,称为日曜日。
后来,光绪袁嘉谷为了统一规范,将七曜改成了星期。
他们将一周称为一星期,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用数字标注了周一到周六。
本来,周日就叫做日曜日,是以太阳为标志,这与西方的习惯不谋而合。因为拉丁语中这一天是dies solis,意为太阳日;英语是Sunday,也是太阳日。
所以,为了既保存中国传统又与国际接轨,新的星期历法中,诞生了“星期日”的称呼。
我是理解了,可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太深涩了。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是什么造成了理解的差别?
是概念!
我们说的话,写的字,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概念拼凑出来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感觉现象,抽象概念,然后概念联结概念的过程。
想让人明白你的意思,就要从对方熟悉的概念上去解释。
当认识到了这点,我就这样和女儿解释。
我说,其实星期日不是排最后的,星期日不是“星期七”而是“星期零”,是一星期的开始。这就像跑步比赛体育老师喊的那一句“开始”。因为很多体育老师都这样喊,这就叫通行办法,叫规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