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汉武帝是如何强行扭转国家战略的

汉武帝是如何强行扭转国家战略的

作者: 闲钓银河月作钩 | 来源:发表于2022-07-15 06:14 被阅读0次

    大汉雄风浩荡,出现过无数让后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人物。汉武帝“寇可往,吾亦可往”,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张骞凿空,傅介子斩楼兰,班超万里封侯,从霍去病封狼居胥,到窦宪勒石燕然,大汉为一个伟大民族带来千年不灭的荣耀,奠定了一个伟大国家的疆域,汉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大汉涌现的这些英雄事迹,常令人心驰神往,甚至热泪盈眶。

    楚汉相争时,正逢冒顿匈奴崛起,并向南扩张。当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平定中原后,即北上征伐匈奴。不意遭遇严寒,又因轻敌中了匈奴诱敌深入之计,最后被围于白登山,遭受平城之辱。

    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白登山就在大同城东五公里处。后世南北朝时的北魏都城就在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才迁都到洛阳。

    平城之辱后,大汉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每年向匈奴送去大量丝绸、粮食等礼物,以求得北方边境的安宁。然而,匈奴仍不时骚扰大汉边疆。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单于甚至给吕后写信,要纳吕后为阏氏(单于的夫人)。面对如此羞辱,吕后虽愤怒,却为国家考虑,最终忍了下来,回信辞以老了,不能侍候单于。

    直到汉武帝执政,百余年间,大汉一直以和亲的政策,勉力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汉武帝时期,大汉国富兵强,已经到了改变国策的时候了,但百余年来,朝野已经形成了和平的舆论,要扭转这种风气,就必须找到非常强有力的理由来说服众臣,说服朝野士庶民众,于是,汉武帝找到了“春秋大之”的一件事,让反对派也无话可说。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对春秋时的战争,孔子基本持反对态度,但有一场灭国之战,却是春秋时期孔子唯一支持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齐襄公灭纪国之战。对这场战争,孔子的《春秋》中只有短短几个字“纪侯大去其国”,即纪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国家。对纪国被灭,孔子没任何褒贬之语或其它评价,按孔子的春秋笔法,没有批评,自然就是支持了。

    齐襄公为何要灭纪,这就得说到西周时期,齐哀侯被周夷王烹杀的事了。史载“哀公烹乎周,纪侯谮之”。《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纪侯向周天子进谗言,造成齐哀侯被夷王烹杀的惨剧,从此,齐、纪成为世仇。齐作为诸侯,不敢向周天子复仇,但向纪侯复仇,却名正言顺。从齐哀侯被杀到齐襄公灭纪,齐国一共经历了九位国君,用了近两百年时间,史称报九世之仇。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曰:“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孔子认为,十世之仇都可报,何况九世?汉武帝正是从孔子的话中找到了对匈奴作战的依据。公元前101年,匈奴攻入定襄、云中,杀死汉朝百姓数千人,汉武帝大怒,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诏书中,提到了汉高祖平城被围和单于书信羞辱吕后的事,认为这是大汉的奇耻大辱,此仇非报不可,从而将汉匈之战定位成了复仇之战,也就此堵上了反对派之口,由此,彻底扭转了汉初以来百余年的国策,从此,大汉对匈奴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汉军深入大漠,追亡逐北,将大汉疆域扩张到天山南北,中原王朝首次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控,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门。

    之后,大汉与匈奴进行了两百多年的战争,直到东汉窦宪彻底击败北匈奴,燕然勒石,结束了匈奴长达三百余年对中原的威胁。虽然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匈奴一度又出现在历史上,但总体来说,汉匈之战后,匈奴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武帝是如何强行扭转国家战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at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