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也完结了,最后如晶战队夺冠时我的心情跟屏幕里的人一样激动,并带着点不可置信,虽然昨天我还说他们很优秀,值得拿冠军,但当他们真的拿了冠军的时候我又不敢相信了,连马东都说,就是他们想编个剧本设计成这样都编不成,什么哀兵必胜,破釜沉舟的故事你都可以想起来;黄执中也说,如果他们最后夺冠了,那他们一定是讲了一个好故事。是的,你们真的讲了一个好故事,就像我昨天说的,是送给成人世界最温暖的童话故事——历尽千辛万苦,百劫千难,终到西天,取得真经——故事很老套吧,可是我们就是爱听,不仅因为结局花好月圆,而且因为真实。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毕竟最后,如晶仍然是“千年老二”,仍然以一票之差惜败,没有拿到BBking,可是我却觉得这积累了很多季的遗憾让我知道他们战队确实来了一次逆风翻盘,反败为胜,也让我发现,一个能在这么多季的奇葩说里都一直占据亚军地位,且每次都只是几票惜败的如晶其实早已是无冕之王了。于她,BBking可能意义更在于一个头衔了吧,就好像一个叫《枪神》的电影里说的那句台词:射击比赛里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别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如果他俩实地对射,应该会同时倒地死亡。高手过招就是这样,差之毫厘,放到现实里并不是谬以千里的,是伤敌一千,自损九百九,无一幸免。
所以他们的故事讲得又真实生动,又完美感人,温暖人心,能在2018年快要过去的时候给人以这样的力量,我真幸运。
因为是最后了,所以有好多话想说,关于辩题自己也很有感慨。想说,那就一个个来。
首先,我觉得我们大家可能都欠《奇葩说》一点学费,当然有很多人可能是冲着它的娱乐性来的,但我觉得能从开始看到第五季的忠实观众应该不是只为了博自己一笑,毕竟他们也还请来了北大的经济学教授啊。至少在这个节目里,我每期都是报着求学心理来求被洗脑的,有时甚至还要拿着小本本记两笔,再写点什么心得体会,观后感之类的,真是比上大学还认真了。当然不想交学费也没关系,毕竟这个节目不用VIP也能收看,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得很彻底,不计较那点每月的VIP费了。(可能下一季就变了,我就说说,不用当真。)
因为“听课”很认真,所以现在不用很费劲地回忆,从嘉宾导师上一个个的数过去我就知道自己收获颇丰:我知道了什么叫“rationale irrationality”(理性胡闹);我发现原来很多事情的本质和矛盾不过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争论;我记得那张在辩论场上出现的PPT,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会更有价值,更经济,但又不可控;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知识产权保护;我知道了人类在走上一条发展的不归路,对此我们毫无办法,因为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那真明知是陷阱也只能往里跳,好比饮鸩止渴,还得甘之如饴);爱情最好的样子是让人变成更好的人,不是只在感情中彼此纠缠,我不能更同意了;有烦恼时尝试着去看看头顶的星空,想想身处的宇宙,然后告诉自己“人间不值得”——不值得浪费时间来纠结这芝麻绿豆大的烦恼,人生值得更快乐和温暖的时刻,更何况本来延迟幸福才是生命的真相……
马东老师说,他的底色太悲凉,康永老师说只有悲凉的底色生发出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不然只是无知的乐观。黄执中告诉我们,如果有死亡时间的知情人,那么请不要说,不要告诉每个人,因为如果那个数字是变动的,说出来没有意义;如果那个数字不变动,那这么可悲的“宿命论”干嘛要告诉别人呢?我们不妨期待着某一天,命中注定的那个数字也会变化。我想对《奇葩说》再表白一次,这个辩论节目不仅教会了我很多知识——当我们在一场辩论里学到了关于信息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时,就发现这个节目真的太能给人惊喜了,也可见它把选手逼到了什么程度——它教会我在面对问题时要“一分为二”,要发散思维地多角度去看,它更是让我发现,辩论到最后,双方已经把对方都杀到了一个角落里,一个悬崖边,让对手无路可走,最后他们只能越辨越纠缠,似乎越辨越模糊,界线越来越不明确,常常让人听得有点糊涂——因为思维逻辑跟不上这些高手——但双方又非常清楚在辨题上他们已经离彼此非常近了,只有一线距离——此即我,彼即你——彼此之间呼吸可闻,但又保有底线,守住自己的线,往前攻破一分,就是胜利的彼岸。他们把这个辨题掰开了揉碎了,从本质到表象,从内涵到价值,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科学,数学,心理学,从你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赤裸裸地拆骨削肉一般地剖析到我们面前,它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真相——那就是只有爱才能拯救一切。
他们虽然是辨题的对立方,但他们都知道,只有爱自己,爱生活,爱世界才是你能幸福的唯一法则。(本季BBking,陈铭老师,实至名归!)至于那一星半点的差异和界线,有什么关系呢?于我而言——我这样一个只想好好生活的普通人而言——两者已然统一,那薄薄的一层透明窗户纸,那流淌在彼此之间的一条浅浅的小溪,仿佛昆仑山上一株草,我知道它存在,可能还不只一株,但对于昆仑山而言,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皑皑白雪和雄浑巍峨。
有人说,奇葩说是不是有点江郎才尽了,为什么这一季给出的辩题不再脑洞大开,也没那么高大上了?其实我反倒觉得这样的辩题才更有意思,越生活化越真实的东西,越考验辩手的能力。把什么问题都考虑到极端情况——不能说它完全不存在,这样太不严谨——这种辩论技巧好像也没那么有技术,非黑即白的情况还有什么可辩的?而且我们本身生活在一个真实但不极端的灰色世界里。
辩论不是为了争出最后的那个结果,而是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今天他们讨论了一个我也很想掺一脚的话题:我不合群,我应该改吗?因为我应该也属于不合群的那一类人,所以很想说点什么。
直到现在合群不合群的问题也会时常困扰我,但我知道这不是最困扰我的时候,我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我最不合群的时候,对此非常烦恼,但现在年岁渐长,也不知道是自己面对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经验更丰富了,还是自己更合群了,反正困扰没有那么多了,但我知道自己心里还是觉得一个人呆着挺好的。而且我越来越发现有些东西是骨子里天生的,是用你的基因塑造雕刻的,是你想甩都甩不掉,真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东西。我不是偷懒,我也曾努力地去改过,去适应过,发现不仅自己变得不是自己了,还会因为强迫自己做某事连带着情绪变差,间接影响别人的生活。所以我越发明白,这些你从出生起就带着的东西,无论被生活磨去了多少棱角和锋利的颜色,到了某时某刻,你还是会被自己身体里澎湃的感性冲动怂恿着做出某些决定,而正是这些决定才造就了你成为你,而不是别人。
我从没觉得最后大家都会活成“无我”,哪怕真的“无我”了,那最后的“无我”应该也是你找到了一个跟你一样的群体,你跟他们在一起,很和谐,没有摩擦,所以好像看不到了你,但其实你就身在其中。
人是动物,哪怕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也觉得人是动物,有人性也有兽性。当环境条件苛刻时,你要和别人合作才能争取活命的机会,但这并不代表那个时候更接近动物形态的原始人就是合群的,他们心里也是不合群的,只不过为了生存不得已而已。请别再把那些不得已的事情说成是真理了,那不是真理,最多是真相而已。
所以,就像如晶他们说的,我们可以合作,可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但是我们也可以不合群。
快乐分享出来会双倍,悲伤分享出来会减半,一个人呆着挺好,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和你的属性相合的群体更好。所以,可能我不是因为年岁渐长就脾气变好了,可能只是遇到了一个更适合我的群体而已。
最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无比期待《奇葩说》第六季归来,让我们大脑和心灵再次踏上一场冒险之旅,对这样精彩的旅程我只有一个要求,不要让我等太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