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初中的儿子是个小学霸,她被邀请去家长会上分享经验,一上场她就说“其实我一直不太看重他的分数”,马上她就收获了后排某位家长的大白眼。
只有学霸家长才说分数不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太轻松得出的结论一般都值得推敲。
同样逻辑的是,只有有钱人才说钱不重要。
那他到底是怎么有钱的呢?可能是有一心扑着钱去的,可最后真的能挣到钱的,一定是他专心在事儿上去了,慢慢的事情越做越好就有了钱,为了做得更好,很有钱了也没停下来。这个事情本身给他带来了满足感,让他能够坚持做下去,这才是有钱人说钱不重要的真正原因。
所以要想考分高,就不能把分数当目标,而要专心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学了语文,能不能让我看懂以前看不懂的书,我搞清楚了这三个形容词的区别,我能不能体会到乐趣。学了数学,能不能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答数学题本身也是一种思考挑战,在我攻克一个难题挑战时我有没有满足感。
这些东西才是持续主动学习的源动力。考试分数是个结果,而学习是个过程。孩子在学校待上十几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旅程,他的收获是每一天的累计,而不是最后那一次考分的高低。无法持续学习的学霸,其实最终也会论为学渣,该走的弯路一样逃不掉,成年后的弯路,改过来的成本更高。
也许谁也不能否认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但最不对劲的是家长把对这个结果的重视,自以为高瞻远瞩的灌输给孩子,甚至从他们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觉得孩子是某种沉睡的动物,只有家长的敲打才能觉醒。可正是这些敲打,破坏了孩子对学习和思考的天然渴望,十几年的学校学习,由一段本该精彩的生命旅程,变成了某场考试的漫长准备。
把考试分数当作一种反馈信息的能力,才是学霸的核心竞争力。忽视分数和排名,只关注在具体的题目对错上,学习成为学习本身,只需要全心投入,不需要担心结果表现。但是“高瞻远瞩”的家长往往不自觉的就向孩子传递了一种:“分数是一种终极结果”的态度。
哪怕你表达的很艺术,比如说很多鼓励孩子的话,告诉他只要下次努力就好了,甚至刻意忍着不提分数的事。但是相信我,只要你心中还是觉得那个分数是孩子最重要的使命,高分还是会让你充满喜悦,低分还是让你失望或愤怒,那么行为就会暴露你的想法。
比如针对分数给出奖惩的许诺。
“宝贝,期末考到90分就带你去迪斯尼。”“你要是再考不及格下个月就没有零用钱了。”这样的奖惩有什么问题嘛?做到A就会有B,猴子站起来就能得到香蕉,老虎跳不过火圈就会被鞭打,是不是很像?奖励或惩罚会消耗人类做事情的内在动机,已经经过大量心理学实验做出了证明。奖惩会磨平人们对本来愿意参加的活动的热情。所以我朋友这个学霸娘怎么做的?他把奖励转变为庆祝,而且一定是在事后。“宝贝,期末考的不错,要不要出去吃一顿庆祝下。”他甚至会让孩子请客,因为考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他开心。
比如家庭气氛随孩子成绩好坏而波动
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所有的快乐记忆都是在他成绩好的时候,一旦成绩考差了就阴云密布,除此之外,没有有趣的聊天,没有“无用”的时光消磨,那这无疑是在向孩子传达,你的价值是和学习成绩有关的。
可能家长会怪罪学校,都是学校重视,我们才重视。但分数只是学校一种方便管理的工具而已,其实学校也在不断研究替代这种工具的新方法,新教改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做的。在暂时不能完全替代的情况下,家长是推波助澜还是帮助孩子多元化他的价值观,那就是自己的选择,谁也怪不着。因为某种结果的担心而逐渐累积的压力,不是临到高考前,说几句“考不好也没关系”的不痛不痒的宽慰话能解决的。
以上说这么多,不是说从此要视分数为粪土,而是当成年人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对某个目标或结果做出重要或不重要的判断之前,请尊重孩子经历完整过程的权利。考试分数很重要,高考很重要,但在每天的学校学习中找到乐趣,掌握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更受用终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