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观点千千万,父母应该如何甄选?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是给了三个参考标准。
第一,它应该会让父母放下焦虑。
第二,它应该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第三,它应该在父母自身找切入点,让父母提升认知。
如果某个观点听完让父母更紧张、更焦虑,告诉父母必须花金钱、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在某个阶段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结果,如果做不到,孩子的未来就堪忧。
这类的观点,每一个都是一把锋利的刀,伪装成“专家”“科学”“经验”之见,一刀一刀无情的把孩子的优势和个性割掉,留下一个行尸走肉、毫无生气的孩子和一个支离破碎、鲜血淋漓的亲子关系。
养育孩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父母却总在寻求一个标准答案,以求一劳永逸,为孩子一生安好买个保障。
有这种想法是因为父母认知上的局限。
父母从小的教育就是找标准答案,哪怕自己有想法,和标准答案不一致时,立马被认定错误,立马要求整改。标准化教育下成长的父母用标准化养育方式来养育孩子就不足为奇了。但父母却忘记了当初被“标准化”的过程是多么痛苦,这种痛被植入进了潜意识成为了认知,继而把这种“标准化”继续“传承”到我们的孩子身上,不顾孩子的痛苦,导致子子孙孙无穷“痛”也。
人不是标准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成长方式也自带节奏,再加上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凡事都按标准去做,那么孩子一定很痛苦,家长也会很焦虑,导致亲子矛盾和冲突。
那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究竟如何做父母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的?
大道至简,作者认为按自己的风格去做就能成为好父母,就是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方式。
与其去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不如去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且跟孩子的个性去发生碰撞,在双方的动态调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育儿方式。
这个风格不是固定的,而是秉持开放心态、积极主动应对、相信生命力量、相互塑造的结果。用做父母的直觉来感知、探索出双方和谐相处、相互促进的方式,用发现美好的眼光来欣赏孩子、赞美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更自尊自信,从而建立起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最终让孩子快乐顺利的成为他自己,父母也实现了生命的第二次重生。
所以说正确的养育应该是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现双方的相互赋能、双向奔赴的过程。
禅宗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叫作“啐啄同时”。蛋壳里的小鸡,在壳里这种嘟嘟的声音叫作“啐”,母鸡帮助它出壳的时候,会啄这个壳。只有时机配合的恰到好处,内外力度适宜时生命才能诞生。
母鸡啄的太早或啄的太用力,小鸡都可能无法存活,即便存活可能不健康。
我们父母不就是站在壳外守护壳内孩子的母鸡么?我们耐心的站在壳外等待,用直觉来感知壳内生命的需求,给生命以保护、鼓励和最后破壳的关键帮助。
做父母真的不易,但我们每个人都自带成为好父母的基因,只要听从内心的呼唤,做好自己,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