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顾名思义,它的主线是父母对待孩子教育这件事。
影片说的是,一对中年夫妻经过摸爬打滚,最终从贫民阶层跨越到了中产阶层。男主人对自己的中产阶层生活很知足。
但是,女主人却并不想止步于此,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站在上流社会的教育起跑线上,最终跨越到上流社会。
于是,这对夫妻考察了四所精英幼儿园,却只有一所符合条件去申请入学。在妻子的软硬兼施下,丈夫在富人区买下了一套学区房。
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入学,花钱给孩子培训,并且自己也接受家长面试的培训。尽管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孩子最终没能顺利被这所学校入取。
丈夫在妻子施压下,绞尽脑汁却依然行不通。当有人告诉他,富人可以通过制造贫穷的虚假信息,从而挤占走学校预留20%给穷孩子的名额从而进入到这所学校。
于是,这对夫妻为了应付学校的审查,一夜之间从富人成为了穷人,搬到了贫民区。最终,他们的孩子顺利入学了,而他们也终于可以恢复成富人的生活。
就在他们以为,自己的孩子终于站在上流社会的起跑线上时,丈夫被曾经的穷邻居希亚姆的一句话刺激到了。
这句话是:“你知道我和你的区别在哪里吗?就是我不会窃取别人的权利。”
于是,男主人公决定去校长面前坦白,想把自己孩子的这个权利还出去。没想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的名誉,校长拒绝了。
男主人公于是将他资助的一所公立学校的孩子召集起来,在所有的富人面前展示出他们的才华。
就在所有人都站起来为这些孩子鼓掌喝彩的时候,男主人公上台了。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这些孩子不是这所精英学校里的孩子,而是公立学校里贫民家的孩子。
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并坐下来,恨不得收回方才的掌声和喝彩。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说了一番肺腑之言,直指人心。
他说:“家长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非人品。我们曾认为这所学校能让她博学多识,所以我们不择手段。我们曾假扮为穷人,入住巴拉特纳加尔社区(贫民窟),又偷又骗,用尽了不堪的手段。最后我们居然成了,通过了审查,窃取了他们的权利。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他们,而是他们在满足你们。”
重点来了,在场的所有富人,只有那么两三个为男主人公的这番话动容,更多的人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
02
就在我也要差点为之落泪,且不自觉代入的时候,我猛然一惊,那些不为之所动的富人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站在他们的角度,首先该是越发肯定了他们的不一样。站在舞台上大义凛然的那个人,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让孩子进入这所学校的。
当他的孩子得知自己是通过这样不光彩的方式进来的,那么他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而他们不是,他们的孩子能够进入这所学校,除了凭借财富,还凭借父母的格局,凭借孩子的综合实力。
如果财富上的积累,可以一下子抹平落下的思维、眼界和格局,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阶级之分了。
其次,他们会在心底嘲笑此人的无知。这虽然不光彩,但对他们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越是站在社会的顶层,越是能够得到丰富的资源。
很明显,就算自己的孩子不用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有机会通过父母,比在他们下层的孩子见识到更多的大场面,拥有更多的选择,且自带上流社会的格局。就算他们不能再往上走,但能保留在当下的位置,也足够遥遥领先了。
他们牢牢地抓住了自己手中的利益,并且从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爽快,岂是那几句个人的内心剖白就可以说服他们放弃手中的权益?
不管是他们在培养孩子,还是孩子在满足他们,这之间有什么冲突吗?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如果不这么做才会觉得不开心,不正常。
也就是,他们和孩子的利益根本就是共同体。所以,男主人公的这番话,是根本打动不了这些富人的。
03
蔡叔在解读《超越智商》这本书里,讲到一个概念,叫工具理性。就是能够利用手上所有的工具最优化实现目标的能力,这个工具也可以被叫做资源,包括除你以外的所有人和物。
他说,拥有完全工具理性能力的人是很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他的利用对象。
或许以上富人对于这套工具理性运用自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能力,或是愿意这么做。就比如,《起跑线》里的这位男主人公。
虽然跨越阶层的结果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似乎吃相难看与否根本不值得考虑。
问题是,如果达到目标了,真的是身心俱爽,那么确实不重要。可如果,虽然达到目标了,可是对自己恶心,那么这个选择就显得重要了。
所以,还是蔡叔的那句话:“应该是怎么样,怎么样可以达成目标,但最终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
这位男主人公这一番肺腑之言,对于富人而言是一窍不通。但是,对于他以及他的这个群体的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04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话心服口服,并最终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了公立学校。
现实的情况是,他们进不来这个学校,那么会退而求其次,送孩子进稍微次等的学校。而不是,直接送去他们自己资助的那个公立学校。
但那是影片效果,而且把孩子送去哪个学习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对夫妻终于跟自己达成了和解,知道了这个选择应该是怎么样的,怎么样可以达成自己的目标。
最终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通过欺骗,他们的孩子确实站在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起跑线上。如果那位穷邻居不去揭穿他们,他们完全可以自欺欺人地把这个亏点擦掉。
但是,他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把这块咽不下去的肥肉吐出来,然后一口一口吃掉。前者吃相难看,后者吃相优雅。
而这单纯只是父母自身内部的矛盾。孩子尚小,对社会的规则,对人生的追求是没什么慨念的。这些不过是父母把个人的世界观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已。
所以,连他们也不自知,说是为了孩子好,可是此时孩子在他们心中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他们眼中渴望却得不到的那个位置。
只有父母的眼中真的看到了孩子的存在,他们才是真的做到了与自我达成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