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里面揭示的代沟,亲情撕裂问题,固然在每个人家庭中的严重程度不足,但绝非一个可以忽视的问题。从应对上来看,讨论者们确实已经提出了“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吵架”,“划定边界”,“不被情绪绑架”,“换位思考”,“选择不被控制”等操作方案。但我还是强烈的感觉到,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能够沟通的前提在于,双方都是理性的,并且能够遵循逻辑进行思考和对话。但“理性”、“逻辑”这些概念,在我们文革一代的父母中,又有多少比例的能够理解,并且确实加以应用呢?
如果具体到“求自主、反逼婚”这个话题上,五四运动前后这曾经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问题,其讨论的深度和取得的成果要优于当代。我们如果认为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相当于中国的文化启蒙,那么显然这一启蒙并为完成,而让位于救亡运动和革命文学。而建国后,五四精神虽被高高挂起,但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启蒙不仅仍然没有完成,反而出现了全方位的封建思想回潮和反智主义泛滥(参加WG中对臭老九的打倒和如今对公知的批判)。如今在网络语境中的互撕某种程度上和我们这一代子女与父母的撕裂有类似之处,即矛盾的双方用着截然不同的语言,朝对方挥洒着情绪的刀剑,徒劳无功的交流中,加剧的只有裂痕。
那么从宏观角度来看,问题何解?无非两个方向,对话双方同时回到封建儒家语境的逻辑中,讲三纲五常,或者双方都进入启蒙之后的现代语境中,讲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解决不了和上一代的根本矛盾,但应该为我们和下一代之间,不再重复这个周期律的矛盾打下基础。在看湖南台综艺里,我们这一辈的父母,撕掉子女花了几年写的小说本子,而丝毫不觉得是自己不了解子女的这类——打着“我是为你好”名义的故事,还是越来越少为好。
一家三口海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