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流淌
上期读了王阳明三题盖半生,借用友友山东宇哥在文末留评的话来概括王阳明先生彼时的心情“我用半生侍君,君却负我一世”应该是很贴切的。
接纳现实后的阳明先生于1503年农历九月回到北京,进了兵部工作,过着波澜不惊又索然无味的生活。
然而,他内心的小火苗始终没有彻底熄灭,他重新探索理学,用朱熹倡导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探索学习,一年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悄然萌芽。
1504年,他突然对好友湛若水说:“我们倡导身心之学如何?”
湛若水双手赞同:“好!我们招生,讲学。”湛若水是陈白沙的弟子,深得陈白沙心学之精髓,一直倡导学习的目的是涵养身心,这一点和王阳明不谋而合。王阳明和湛若水是好朋友,也是好同志,互相敬佩。湛若水说自己周游世界,从未见过王阳明这样的优秀人物。王阳明则回应说,他活了这么大,也没有见过湛若水这样的理学家。
两人在1504年志同道合,在北京城里开班讲课,倡导身心之学。然而当时来听课的人并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都在学习口耳之学,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科举和仕途。身心之学告诉他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对于还在为眼前的苟且奋斗的读书人来说,实在过于遥远和虚无缥缈。另一方面,王阳明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所学尚未融会贯通,自己尚且存在很多人生困惑,又如何能去照亮别人呢?
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心学事业因为王阳明的一次人生转则而终止(注:具体事件明天共读)后来又因为王阳明思想的升华,两人见解不同而最终成为论敌。
王阳明心学的第一次萌芽胎死腹中。
时光感悟——
王阳明的学生认为,这次开班讲学的王阳明,已经触摸到了心学的大门,如果不是后来刘瑾的干扰,心学可能提前三年降临人间。
然而事实会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1504年王阳明和湛若水开班讲学时,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们还不能生产思想,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将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思想传播给其他人。看上去都是在讲学,然而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这一点从王阳明与湛若水后来因为思想变化导致关系变化的事例可见一斑。
其次,为什么1504年王阳明和湛若水在北京开班讲学,来听课的人寥寥无几,几年后王阳明在贵州深山里讲课,很多人却不远千里慕名而去?因为真正悟道了的王阳明终于拥有了渡人的能力。所谓渡人先渡己,1504年的王阳明自己尚且还有很多心结与困惑,还在暗夜中前行,又如何能照亮别人!
反思自身,我曾经在学了点心理学知识后,也急于去表达自己,渴望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如今想来,我们首先得努力活出最绽放的自己,你发光了自然就能照亮别人。
没有被生活锤炼的思想还不具备生命力,此时的王阳明还需要一次生死考验的淬炼。
这次生死考验是什么?
明天继续读……
网友评论